孔子的“韦编三绝”、孙敬与苏秦的悬梁刺股、匡衡的“凿壁偷光”等等,我国古代传统文化流传下来了很多关于刻苦读书的典故。几千年来,这些故事始终被人们津津乐道,用于教育他人要认真学习、发愤图强。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书、多学习,才能更好地涵养情操,提升自身修养。
电影《银河补习班》中有这样一个桥段:校园里,刚参加完高考考了高分的孩子们正在兴奋地通过扔掉他们的课本和试卷的方式进行庆祝与狂欢,教导主任满脸欣慰的看着这个场景,替学生们感到高兴,也替自己感到高兴。这时候,男主角站出来问教导主任“如果刚刚考了高分的孩子们,都如此迫不及待的要扔掉自己的课本和试卷,我很担心他们是不是真的热爱学习。学习难道不是一个人一生的习惯吗?”是啊,学习应该是一个人一生的习惯,读书作为学习的最好方式,更应该是一个人一生的习惯。无论是为了丰富阅历、增广知识面,还是为了强化素质、提升能力,我们都应该把读书作为一种“一生的习惯”始终坚持好。
要多读书、读好书、读有用的书。作为一名在党派工作的年轻干部,作为统战工作的一份子,要特别注重增强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读一些思想政治类的书籍。我们常讲要坚定“四个自信”,那么应该如何坚定“四个自信”呢?留美归国博士、《凤凰周刊》副主编玛雅编撰的《道路自信-中国为什么能》一书,书籍采用访谈录的形式记录了金一南、张维为、乔良等15位当代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战略家、思想家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道路”进行分析与解读,使得对“道路自信”的理解更加的具体化,有立体感,认识更加深刻。故而,希望能够把这本书推荐给更多的同志一起阅读。
从1949至今,70多年的风雨历程,新中国从贫穷走向富裕,从落后走向繁荣,已经下了世界上最精彩的一盘棋,走了最精彩的一段路,然而我们很多人还是不自信,这是非常遗憾的。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规模,什么事情只要我们做好了,都将是世界级的规模效应。我们走在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道路上,实现了别的制度不能实现的伟大变革,我们完全有能力自信,也完全具备可以自信的条件。
《道路自信-中国为什么能》通过对中国现代发展与近代发展的对比、中国发展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对比、中国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的对比,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从顶层设计到底层基础、从过去到未来,通过摆事实、列数据、讲道理的方式阐释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取得成绩。中国的自信是通过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努力奋斗出来的,而不是靠照搬照抄别人的老路得来的,正如胡鞍钢教授所讲“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虽然目前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发展中国家,但是这并不能影响我们的自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已经通过自己的努力,超越了很多70年前比我们繁荣发达的国家,追赶上了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脚步,我们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我们还将继续一如既往的努力下去。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有这样的勇气和担当,就如金一南教授说的“我们曾经与那些伟人同时代,我们今天站在他们的肩膀上,我们必须让后人也能站在我们的肩膀上。”
谈到自信,中国人的自信和西方人的自信是不同的,中国人的自信是谦虚的、包容的、互联互通双赢的,西方人的自信是张扬的、苛刻的、带有侵略性的,这和彼此的文化传统有关,和自信本身并没有关系。我们不能因为一百年前他们强我们弱,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在努力的向他们学习、追赶他们,就认为他们的自信是自信、是对的,我们的自信就不是自信、是错的;更不能因为别人口袋里的钱比我们多、某些领域比我们强,就觉得我们不好意思在别人面前自信。我们要在看到别人长处的同时看到自己的长处,这样我们在自信的时候才能更加的坚定和坦诚。
乔良教授说“一个大国,只追求商业性的投资和商业性的回报,不追求战略性的投资和战略性的回报,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有战略投资,以期战略回报。”我们国家是在经历血与火的磨难之后,才再次非常不易的崛起的,“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我们国家从来没有忘记过战略投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张维为教授说“中国的崛起,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的崛起,是一种独立的政治话语体系的崛起。”他在哈佛大学演讲的时候,向美国的听众介绍中国的发展方式和发展道路,可是别人始终不了解我们,也不打算了解我们,这时候张维为教授是这样回答的,他说“我们是苦口婆心跟你们一遍遍的解释,如果你们还是不愿意相信,so what?我们不在乎。”一句淡淡的“so what”,凝聚着浓厚的中国式自信。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读书方能行稳致远,很多道理自然也就明白了,很多难点自然也就理解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做到读学悟结合、知信行合一,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更知其所以必然,不断自我充电,积蓄更加强大的智慧和力量,积极立足本职、服务本职、奉献本职。
(致公党江苏省委 李朝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