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委员大会发言摘登(上)

2025年01月22日 00:39:22 | 来源:江苏政协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坚定信心聚合力 实干笃行谱新篇

——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委员大会发言摘登


深化首创性差异化集成式改革 

推动自贸试验区提质扩容增效

张加林 (代表民革江苏省委员会)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鼓励首创性、集成式探索。为加快推进江苏在新发展格局中率先取得重大突破,建议:一是坚持示范引领,推动自贸试验区提质升级。推动新一代数字技术与制造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推进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推进高层次协同开放,加快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完善正向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降低制度创新主体开展改革的探索风险。二是坚持稳步拓展,支持自贸试验区扩容增量。统筹自贸试验区扩区规划,支持自贸试验区各片区深化与周边区域的一体化合作。搭建联合创新中心,推动省域内国家实验室、国家创新平台与企业深度合作,探索实施多种形式的中长期激励。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组建重点产业链联盟,支持全产业链开放创新和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强化跨区域关键产业链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三是坚持协同整合,促进自贸试验区创新增效。完善自贸试验区协调沟通工作机制。放大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试验田”作用,支持在制度型开放上走在前列。加强制度创新成果复制推广实施效果评估和风险评估。推动自贸试验区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完善国际人才互认机制,便利人才要素自由流动。


牢牢把握“三重属性”

建设高等教育强省

冯 泉 (代表民盟江苏省委员会)

  江苏是高等教育发展高地,要以高等教育强省建设为引领,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建议:一是牢牢把握政治属性,筑牢高质量发展的信仰根基。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把思政教育贯穿专业教学全过程,建设一支高水平思政课教师队伍,邀请党政领导干部、优秀校友、英雄人物、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担任兼职思政课教师。健全教学优先的评价体系,完善思政教师地位待遇保障。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使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更为立体、鲜活。二是牢牢把握人民属性,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基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继续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进一步完善省域高等教育体系,支持探索部省共建、省市共建高校体制机制,支持发展新型大学。优化中心城市高等教育布局,建立人才需求动态监测机制,灵活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让人才培养更加顺应人民需求与社会需要。三是牢牢把握战略属性,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这一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把AI浪潮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科研范式变革作为教育强省规划的重要内容。把高等教育一体化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建开放型、融合性区域协同创新体系。鼓励江苏名校与世界名校加强交流合作,积极推动江苏教育“出海”,提升国际影响力。


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 

开展我省“人工智能+”制造业行动

周晓敏 (代表民建江苏省委员会)

  江苏拥有基础雄厚、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是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发展的理想实践场。建议:一是推动江苏制造业由数据在线化向决策智能化发展。统筹科教与产业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优先培育智能决策龙头企业,推出有江苏标签的智能决策系统与产品,推动传统制造业的生产运营管理模式变革。二是聚力打造省级人工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由江苏省数据集团有限公司牵头成立“江苏省人工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前期引入专项配套补贴和产业发展基金,以出资购买机器人的方式汇聚省内供应厂商,以产品价格补贴的方式吸引应用企业,以共建实践基地的方式联合高校和科研机构,实现多方共建,数据资源共享。后期通过训练数据价值化和参股投资等途径,促进平台自我造血、闭环发展。三是构建“教育—科研—评价”三位一体的人工智能人才“底座”。注重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加强数学、统计学、运筹学等底层基础学科建设,构建以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为核心的“1+X”教育体系。合理配置科研资源,加强前沿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和实验平台建设,增加相关内容在我省重点项目与科技奖励中的权重。完善人工智能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制度,尽快建立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有效甄别机制,构建人工智能领域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标准并探索与之配套的人才激励机制。


深化“三大中心”建设 

打造我省基础研究高地

余 珽 (代表民进江苏省委员会)

  省物理科学研究中心、省应用数学科学研究中心和省合成生物基础研究中心肩负江苏基础研究“试验田”使命。建议:一是全面赋能基础研究中心“试验田”改革。将中心建设摆在全省科技创新体系重要位置,设立省财政专项经费予以保障,在研究方向确定、科创领军人才引进与培养等关键领域给予强有力支持。加快中心组织模式与运行机制创新,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二是全面完善首席科学家负责的组织管理体系。明确中心与依托单位权责,赋予首席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和资源调度权。建立省主要领导、相关部门及首席科学家工作例会制度,协调推动复杂问题高效快速整改落实。建立联合攻关与团队协同机制,完善内部组织架构,实现高效运转。三是全面优化人、财、物等资源要素支持体系。完善多元投入机制,提高经费使用灵活性。发挥政策作用,建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完善科研荣誉体系,提升成果转化收益。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推动数字赋能,全面提振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四是全面汇聚国内外优势资源支持中心高质量发展。支持中心加快前沿科技研究战略布局,积极创建国家级发展平台,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实践,促进国内外优势科研资源在江苏集聚,形成多方合作创新发展态势。


发挥沿海战略资源优势 

加快构建氢能装备产业体系

邹建文 (代表农工党江苏省委员会)

  为构建我省沿海氢能及其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发展海洋能源新质生产力,建议:一是补短板,助力氢能产业“加速跑”。制定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组建省级氢能发展支撑平台,围绕氢能全产业链揭榜挂帅、联合攻关。设立耐心资本,构建氢能产业生态链、培育氢能产业龙头企业。提升标准供给和检测服务能力,加快建设氢能产品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二是锻长板,推动氢能产业筑高峰强链条。加强氢能示范应用推广,鼓励建设“氢能作业装备+氢能物流专线”绿色港口,推进“油气氢电”综合能源站建设,推动氢(醇)燃料电池商用车示范应用和“氢能高速”示范线路建设。支持沿海地区实施近零碳绿氢试点示范,积极发展海上风光发电,海水无淡化原位直接电解制绿氢项目试点,推进系统集成示范。依托沿海优势筑峰强链,重点布局建设氢能关键装备研发、制造、运营示范基地。支持构建上中下游协同配套的氢能产业链条。三是强技术,推动氢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重点加强关键零部件和车载成套储运氢系统研发,强化技术突破和装备制造;重点突破相关关键技术和新一代醇氢电动整车制造;重点构建“碳捕集—可再生能源—绿氢—绿色甲醇”耦合链路,打造集成绿碳、绿电、绿氢、绿醇的海上氢能“制储输用”及装备制造全产业链。


坚持供需两端协同发力 

进一步激发消费潜能

傅 阳 (代表致公党江苏省委员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建议:一是增信心,在促进收入增长上持续加力。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支持发展就业友好型产业,充分发挥就业容量大的生活性服务业对岗位的创造功能。让利于民、让利于企,大力度提高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丰富和规范投资理财产品,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二是扩需求,在培育高质量供给上持续发力。高质量供给“适老”产品及服务,加强对智能化适老家电家具等产品的研创与生产,持续激发适老经营主体活力,进一步规范行业行为,深入推进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围绕“适青”产品及服务做好文章,加大对宠物经济等高质量供给,更好满足青年群体消费需求。加快“适新”产品及服务的研发与创新,发展即时零售、直播带货等新型消费业态。三是拓载体,在推进消费场景建设上持续创新。强化“文商体旅展”融合化发展,建设多领域联动发展的消费场景,策划融合式消费活动。强化“数智化”消费场景建设,引导和鼓励省内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促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强化“特色化”消费场景建设,鼓励各地深挖地方特色文旅元素价值,促进地域文化与特色产品有效融合。

  • layer 置顶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