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广陵区曲江街道位于城市中心,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吸引了近15万名各族群众居住,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显得尤为重要。曲江街道采取综合措施加强民族团结:将民族工作纳入党工委重要议程,建立三级民族工作网络体系,利用新媒体平台建立民生档案,举办文化活动,加强宣传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些做法有效促进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为街道高质量发展凝聚了民族合力。经验启示表明,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化党建引领,促进文化共融,深入推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能有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一、组织保障“不缺位”
把准总基调,让思想“统”起来。街道党工委始终把民族工作纳入重要议事议程,定期研究部署民族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纳入党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月度办公会、统战条线例会等重点学习内容,通过学思践悟广泛凝聚思想共识。贯通好资源,让队伍“强”起来。牢固树立“大统战”工作理念,街道党工委对标民族工作“领导到位、责任到位、分工到位、落实到位”的目标要求,不断加强组织建设,完善街道、村(社区)和网格三级民族工作网络体系,街道层面建立联系走访各民族同胞制度,每名班子成员负责挂钩联系3-5户家庭,每季度走访不少于1次,确保及时发现新情况、及时研究新问题、及时解决新矛盾、及时推广新经验。用好新媒介,让作用“显”起来。村、社区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辅以微博、QQ群、微信群等居民互动交流平台,通过“扬统云”平台,建立各族居民民生档案。网格员每月对各民族居民入户走访1次,对了解掌握到的问题进行梳理分类,落实责任人办理,确保情况动态准、处理快;对代表性人士加强走访密度,全面了解其工作、生活情况,推心置腹谈心声,做他们的贴心人;村、社区全面成立“民族工作领导小组”,探索建立“民族事务调解委员会”,并以此为依托,建立村(社区)、小区和居民楼院“三位一体”民族纠纷处理网络,初步形成上下责任明确、运转灵活协调的良性工作机制。
二、宣传教育“不留白”
阵地显特色,鲜明聚导向。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打造一系列印记鲜明的民族工作阵地,如红石榴广场、民族团结展示区、民族事务服务站、“石榴籽”成长课堂、“红石榴”图书角等。在文昌花园社区文化广场,刻有56个民族名字的方形石板围成一个圆心,吸引着各族居民驻足观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标识格外醒目,“红石榴”雕塑寓意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同心议事亭、民族知识墙、民族团结宣传橱窗……民族团结工作更加可观可感。载体更多元,突出有抓手。每年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通过阅读民族团结图书、讲述民族团结故事、观看民族团结电影、手绘民族团结小报等,唱响民族大团结的时代主旋律;连续举办“拉面风采展示大赛”“广场舞风采展示大赛”等活动,成为各民族群众展现自我风采的大舞台。宣教齐参与,共绘同心圆。依托文昌花园、解放桥、普哈丁园、朱自清小学等社区、单位,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育基地”,打造“嵌入式”民族团结宣传阵地。推动朱自清小学与广西港北区郁林路小学结对共建,与新疆塔勒德镇学校学生进行书信交流。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有事好商量”等平台载体作用,组建“红石榴志愿服务队”,设立“民族议事室”,鼓励各族群众开展志愿服务、参与基层协商治理。设立“红石榴调解室”,注重发挥各民族代表人士作用,协调处理拉面店复工复产等矛盾纠纷,把一般性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全力促进辖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
三、民生守护“不掉链”
服务拉清单,到边全覆盖。以统战元素融入党群服务中心建设为抓手,全面推动村、社区设置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窗口,以清单形式全面公开服务内容,涵盖政策法规、生产经营、就学就医等8个方面。累计协调31名外来各民族子女就近入学,办理医疗保险72人。施策循章法,精准促融合。落实关心关爱制度、联谊交友制度、学习联系制度。依托解放桥社区、文昌花园社区成立扬州市“好地方”石榴籽工作室,举办全市少数民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政策法律培训班,帮助外来少数民族群众提高国家通用语言使用能力,架起各民族沟通交往的桥梁。联合新疆驻苏工作组举办各族群众座谈会,切实加强各族群众交流。兜底强保障,注重守关键。针对生活确有困难的家庭,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确保有困难时必到、逢重大节日必到、逢生日必到。组织开展免费技能培训,为再就业创造条件,支持指导各村、社区打造“10分钟就业圈”,举办“家门口”公益招聘会,先后帮助500余名各族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同时,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和社会慈善组织申请款项支持,确保基本民生保障无忧。
四、特色活动“不断档”
聚焦实效,突出靓品牌。连续14年举办“民族团结文化艺术节”,从“弘扬民族文化”“警民同心筑平安”“载歌载舞颂团结”“中国梦•民族情”,到“民族共筑邻里情”“籽籽同心、石榴花开”等主题,吸引20多个市、区机关单位和驻地企事业参与指导和承办、协办,工作合力进一步增强,活动品牌进一步叫响,街道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着眼长效,促进大团结。将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族团结联谊活动作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重要举措,民族团结献礼国庆、民族团结花卉园艺节、“各族群众心向党,共庆建党100周年”等系列民族团结主题活动如火如荼;创新打造“最炫民族风”嗨玩文化创意市集;成立“石榴籽”葫芦丝队、舞蹈队、合唱队、腰鼓队等,推动各族居民走出家庭,走进村、社区,自觉融入社区大家庭。放大后效,共享好风尚。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家庭”与“最美家庭”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相结合,通过挖掘、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以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各族群众,营造学先进、创先进的浓厚氛围。回族党员王锡奎成立了文昌诗社,聚焦民生实事、民族融合,连续17年编办100期《和谐文昌》报刊,受到了辖区各族群众的一致好评,街道通过各类平台广泛宣传,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近年来,这些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街道下属1个社区被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个社区创成省级“红石榴家园”,1个宗教场所获评省级“精品红石榴家园”。本案例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等方面的基本经验和深刻启示包括:一是要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组织保障“不缺位”、宣传教育“不留白”、民生守护“不掉链”、特色活动“不断档”四个方面,持续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模式;二是要加强组织建设,完善街道、村(社区)和网格三级民族工作网络体系,确保及时发现新情况、及时研究新问题、及时解决新矛盾、及时推广新经验;三是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建立各族居民民生档案,确保情况动态准、处理快;四是要通过举办一系列印记鲜明的民族工作阵地活动,唱响民族大团结的时代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