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绣胜于画 平淡出新奇 ——记民革成员、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吴晓平

2019年10月11日 15:53:18 | 来源:挚友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吴晓平,1953年生于扬州,是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她一直致力于扬派水墨写意绣和仿古山水绣的研究和探索,用刺绣的针法语言表现出中国画层层晕染的技法,逐步形成了浑厚、灵秀、精致、儒雅的扬州文人绣的艺术风格,将扬绣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唱响了扬绣品牌。

  深厚的家学渊源

  吴晓平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她对中国画技法的理解和感悟。她的公公是江苏省著名的国画家何庵之先生,何老先生引领吴晓平迈入艺术殿堂功不可没,每当新创作一幅国画都要求吴晓平观摩点评,然后向其讲解画理,久而久之培养了吴晓平对中国画的兴趣和启迪了灵感。吴晓平的丈夫何士扬,既是一位画家,又是一位专职刺绣设计师。夫妇两人不仅是生活中的伴侣,而且在艺术上相互学习,合作探讨了大半辈子。何仕扬的绘画作品以写意画为主、吴晓平的刺绣作品以写意绣擅长,共同演绎了一个又一个将画理与绣理融于一炉的篇章。

   不似绘画却胜似绘画。吴晓平认为,一幅以古代优秀绘画作品为底本而创作的刺绣作品,是一次艺术再创作的过程,是以针代笔,以线为墨,在绣面上表现绘画的艺术形式。刺绣艺术必须是在理解画意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刺绣针法美与丝线美的质感与特性,彰显刺绣艺术的独特性,使刺绣作品一眼看出就是一幅刺绣,是任何姊妹艺术都无法替代的。

  吴晓平的“意胜于工”的艺术追求使她所绣作品多次在全国、省级大展上获奖,共获得国家级金奖6枚、银奖5枚、铜奖2枚,省级金奖4枚、铜奖1枚,为扬州刺绣在全国绣坛赢得荣誉和地位。

  青出于蓝胜于蓝

  吴晓平的刺绣艺术做工精致,勾勒严谨,能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中国画虚、实、浓、淡的水墨韵味,用刺绣的针法语言完美地表现出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与意境。如在《云舒浪卷》绣制中,根据光线和明暗对比的变化,用不同色差、不同粗细的丝线,不同的丝理走向,不同的针法,不同的虚实表现手法,产生的不同的光泽来处理。行家们称“刺绣怕虚不怕实”,最难表现的是虚无缥缈的用笔和画意。吴晓平在针法运用上打破单调,用散套接针、虚针等多种针法,采用多种彩色细密的丝线,虚虚实实进行绣制,排针渐远渐虚,用线渐远渐细,将绣面又拉开了一个层次感,远处的水面在阳光照射下,波光粼动,近处的波涛浪花和远处拉开距离,使之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和视觉感。绣制浪花时用不同的丝路走向,产生出不同的“光”的效果,所绣波涛转折自然、柔软起伏、立体感强,让人感觉出波涛的阵阵轰鸣。

  保护传承不遗余力

  由于受现代工业文明影响,传统手工艺正面临濒危和失传的风险。为了保护和传承扬绣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扬州市工艺美术集团的支持下,扬州建立了刺绣研究所、“刺绣大师工作室”,吴晓平担任扬州市工美协会刺绣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亲自收徒授业,手把手传授扬绣针法技艺。

  酒香也怕巷子深。吴晓平认为精妙绝伦的扬绣艺术不应只深藏于扬州的古街老巷,应该走出扬州,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欣赏扬绣这一独具特色的艺术作品。作为扬州民革城建旅游支部的一名成员,吴晓平在刺绣之余,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她向市委市政府建议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扬州旅游发展的大格局,成立扬州非物质文化集聚区,向游客集中展示扬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议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采纳并已付诸实施。

  近年来,吴晓平虽已花甲之年,但仍在为宣传和传承扬绣技艺四处奔波,不遗余力。2014年她被聘为“国家艺术基金2014年度资助项目”——《刺绣艺术创新青年人才培养》(无锡江南大学实施)指导老师并参加成果汇报活动。2016年9月,受市政府委派赴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玉什布克村传授扬绣技艺。2017年 7月,参加扬州市委统战部组织赴香港参加香港回归20周年庆祝活动;12月参加澳门特派员公署举办的迎新系列活动;年底又参加了第十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手工艺术精品博览会。虽然奔波忙碌,但能为传承和保护扬绣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自己的贡献,吴晓平感到由衷的欣慰和喜悦。

  (作者单位:民革扬州市委会)
原文刊载于《挚友》2018年第2期

  • layer 置顶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