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长江文化 凝聚文化共识——江苏中华文化学院举办长江文化研讨会

2024年12月25日 00:22:37 | 来源: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万里长江,奔流不止,文明如潮,弦歌浩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12月20日,江苏中华文化学院举办“传承长江文化 凝聚文化共识”研讨会,江苏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江苏省委会主委、江苏中华文化学院院长周岚出席并致辞。周岚表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键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今天研讨会主题来说,创造性转化就是要赋予长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不断增强长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为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同心共圆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八位来自全省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江苏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朱杰、夏涛、钱照亮,一级巡视员魏晓蕾等出席研讨会,三位港澳台人士以视频形式发言。江苏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江苏中华文化学院党组书记刘步健主持研讨会。

  追溯长江文化渊源,探寻长江“文化密码”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长江流域的农耕文明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独特而耀眼的光芒。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根基,更是中华文明起源和凝聚文化共识的重要源泉。

  南京博物院名誉院长龚良:溯源长江文明,保护传承弘扬好长江文化

  “长江文化不是一个线性概念,而是一个区域概念。”龚良从长江文明溯源谈起,长江文化的本质是农耕文明基础上的创新,比如,长江上游为农耕文明+青铜,中游为农耕文明+陶瓷,下游为农耕文明+玉器,如良渚文化的玉器制作。

  “江苏作为长江文明的传承者,自古在经济方面体现的都是创新发展,从早期农耕文明中的栽培水稻、商周时出现的蚕桑经济、元代棉花种植和手工纺织业发展,到明代中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清代晚期民族工商业的创新,许多都是江苏首先出现的。江苏的经济发展在长江流域是具有创新性的。”他认为,“江苏在传承弘扬长江文化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以江苏为主的环太湖流域,是长江早期文明起源的四个重点区域之一;二是江苏汇聚了长江、大运河与入海口,对国家经济贡献最大;三是江苏最好地传承了江南文脉,具有物质和精神上的独特性;四是江苏对外交流交往,在长江流域中最具地利与人和。因此,无论是建设国家文化公园,还是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凝聚文化共识,江苏完全有能力牵头推动这些工作。

  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首席教授、公共管理学院二级教授于水:长江流域的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起源和凝聚文化共识的重要源泉

  “长江流域农耕文明源远流长”“良渚文化遗址便是长江流域最早城市文明的杰出典范。这座距今约5000多年的古城,以宏伟壮观的城市建筑、精妙绝伦的水利系统及巧夺天工的玉器制作,生动展示了当时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高度发展,证明了长江流域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重要角色。”于水说道,“如同一股强大的精神凝聚力,将全体中华儿女紧紧团结在一起”“长江上游的巴蜀文化与中下游的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等相互交融碰撞,在交流互动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共同的文化元素,对龙的崇拜,某些传统节日的共同信念等,进一步增强了人民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长江流域农耕文明与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相互呼应、互补,共同构建了中华文明的坚实主体。”

  人文与经济同频共荣,彰显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

  长江流域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长期处于经济领先地位,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发展的精彩篇章,彰显了中华民族创新和进取的精神。在新时代长江经济带建设中,要让经济融入人文,让人文浸润经济,让人文与经济同频共荣之光照亮长江经济带的未来。同时要重视生态保护,绘就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新画卷。

  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成长春:围绕人文经济学的视角,阐释高质量长江文化助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方式

  说到长江文化,成长春从参加中宣部2018年组织的“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的主题活动开始谈起,娓娓道来多年来从事长江文化研究的实践和经验。他说,“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必须激发人文经济这一重要驱动力,以人文经济激活区域高质量发展新动能。长江文化承载着长江流域民众及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如范旭东、张謇等近代民族企业家先贤和楷模,兴办实业、发展经济,他们的爱国精神和情怀是长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引领。当今世界,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经济与文化的紧密关系,决定了长江经济带发展需要长江文化带的支撑。如有的城市举办长江文化论坛,以文化赋能经济发展。”

  江苏省文化馆原馆长、二级研究员戴珩:张家港搭起长江文化交流大舞台

  “长江流经6200多公里,到了张家港转弯,形成了张家港湾。”戴珩说,2004年以来,张家港以长江文化为媒、张家港精神为帆,连续21年举办长江文化节,成为展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和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引擎。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长江的生态保护尤为重要,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成长春说,“要将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用‘绣花’功夫,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复。”

  “江水自江都出发,经大运河沿线9级泵站‘托举’,提高30几米,翻越13个‘台阶’一路北上,滋润沿途数十座城市,最终到达天津。如果长江水源枯竭,整个中华民族将面临巨大的灾难,因此必须加强对长江的保护。没有生态,其他一切都无法持续。”江苏省文化馆原馆长、二级研究员戴珩认为。

  保护传承“非遗”,展示“锦绣长江”的文化魅力

  长江流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集地,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00多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000多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长江流域民众及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蕴藏着中华文化基因和中华历史文脉。要加强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守护中华历史文脉。

  无锡学院副院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特聘专家、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梁惠娥:霓裳彩衣千年韵——以服饰为载体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2003年她的团队搭建了汉族民间服饰传习馆,收藏了晚清以来汉民族民间服饰的传世品,融“收藏、展示、研究、教学”于一体。2014年获批江苏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服饰类),是教育部唯一以汉族民间服饰为收藏研究对象的高校博物馆联盟单位。

  “作为最直接并融合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为一体的服饰文化,如何传承传播,正如今天我们研讨的主题——长江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凝聚’一样。需要突出传统文化可持续保护意识的教育培养,强化传承政策制度的执行,处理好传统文化中的留与舍的关系。很多的传统服饰会消失,只有把技艺留存下来,才会有文化的一个传承和创新。”梁惠娥说。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赵天为:牡丹花开20年——让更多的年轻人领略昆曲之美

  “昆曲是长江文化孕育出的一个艺术精品。江南经济富庶、文化发达、生活精致,才能孕育出如此雅致的文化形式。自2001年昆曲被评为世界级非遗后,昆曲复兴成为凝聚共识的典型代表。例如,苏州昆剧院排演的青春版《牡丹亭》由白先勇先生推动,他借助“青春之梦”,吸引了两岸三地及全球华人。今年,青春版《牡丹亭》首演20周年,已连演540场,吸引近100万青年学子走进剧场。在传承传播昆曲过程中,他走遍世界各地,进入高校演讲推广昆曲,成为文化交流的良好载体和渠道。”赵天为说。

  赵天为介绍,从凝聚共识的角度,白先勇先生曾说,为什么要做昆曲?为什么要做《牡丹亭》?这是激发青年学子中华民族基因深入认同的方式。青春版《牡丹亭》作为文化现象被载入史册,是长江文化的杰出代表。长江文化不是一个空的概念,往往需要落实到具体的文化载体,昆曲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和典型。

  文化与科技相融共生,数字化赋能长江文化传播

  科技为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新赛道、新路径。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时代光彩,就要积极推动数字技术赋能长江文化发展,将长江文化以更加生动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

  江苏省美学学会副会长许建康:数字技术赋能推动长江文化传播

  “文化不仅是生产,更是传播。在传播长江文化的同时,如果能够在长江视觉符号上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将大大提高我们的传播效率和效果。”许建康说,“传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沉浸式体验。比如,一幅名画在虚拟现实(VR)平台上,可以通过音响、环境设置和情节故事生动呈现,使观众能够更深刻地体验作品。”他建议,“在文化交流中,不仅通过现场展览,还通过各种平台推送,介绍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使大家能够切身体会到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新华云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编辑王宏伟:利用新媒体,提高长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王宏伟说,我们将通过“中国大运河公众号”对大运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给予高度关注,通过吸引更多人参与进来,而不是仅仅作为观察者,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才能得到大幅提升。

  讲好长江故事,构筑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

  长江文化是中华文明构建与演进的重要力量,一部长江文化史,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基因,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浇灌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三位港澳台人士通过视频参加研讨会,畅谈长江文化。

  政协江苏省第十至十三届常委,中国文联第九、十届全国委员,海外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香港美协荣誉主席萧晖荣:讲好长江故事,传承民族精神

  萧晖荣饱含深情地说道,“传统是根,继承是本,民族精神是魂。长江文化是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希望炎黄子孙要代代相传。”

  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澳门民众青年会创会会长李良汪:增强文化自信,推进苏澳文化交流

  李良汪说,江苏与澳门一直在文化方面紧密交流,互联互通,未来,可以持续通过多层次、多领域的文化交流活动,建立两地文化恒常的交流渠道,推动两地文化机构的对接与合作,并通过演出、展览及研讨等项目,展示两地的文化特色,增进相互了解,增进民间友谊,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台湾中国美术协会理事长、台湾港澳台美协主席李沃源:以艺术表现长江之美,传承弘扬长江文化

  “弘扬长江文化可以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李沃源说,我们可以通过组织艺术家采风活动,他们用画笔、用色彩描绘出长江两岸的壮丽景色,以作品为长江文化的生动载体,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长江文化的魅力。“古漕新韵 千秋传承”苏台青年采风系列活动受青年人的高度认可,我们期待江苏中华文化学院在未来举办更多类似的活动,让台湾的青年也能够感受到长江文化、大运河文化的魅力。

  长江,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长江文化不仅强化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更在新时代激励我们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 layer 置顶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