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省发改委支援合作处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坚持用心用情用力,有力促进了对口民族地区融合发展、稳定发展。在历次国家考核评价中,江苏对口援疆援藏综合绩效均获最高等次。
架起共同进步之梯
始终着眼共同富裕,千方百计助力对口民族地区稳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落实对口支援资金379亿元,累计实施援助项目5228个,有力促进对口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综合运用资金、技术、管理等手段,突出帮建产业园区、创业基地、扶贫车间、社区工厂等产业发展载体,帮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帮助擦亮拉萨好水、新疆水果、青海牦牛肉等特色产品名片,帮助发展拉萨净土健康、新疆纺织服装、海南州清洁能源等特色产业,帮助打造“拉北旅游环线”“塞外江南∙诗画伊犁”“大美青海∙圣洁海南”等全域旅游品牌,因地制宜打造当地特色产品,培育当地龙头企业、发展当地特色产业,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坚持“扶志”与“扶智”两手抓。安排资金专项用于对口支援协作地区教育系统行政管理人员、学校校(园)长和教师赴江苏开展专业培训,提升对口支援协作地区教学管理和教学水平。精准对接对口支援协作地区稳定改革发展所需,通过双向交流、两地培训、跟岗锻炼等多种形式,建立“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等培养机制,培训包括少数民族干部人才在内的各类干部人才50万人次,打造既会做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又会做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干部人才队伍。组织支援协作地区村“两委”班子成员、农村有志青年到江苏乡村振兴先进村进行实地交流学习,帮助培育“田专家”“土秀才”,切实提高致富本领,发挥基层“头雁”作用。
坚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在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助力新疆、西藏、青海等8省(区、市)102个贫困县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上,积极适应对口支援新形势新要求,对青海海南州5000多户农牧民住房进行改造,30个行政村基础设施进行整治,打造132个乡村振兴示范村或乡村振兴典型,携手各民族地区持续走好共同富裕道路。
铺就幸福连心之路
始终聚焦民生福祉,千方百计增强民族地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累计援建290余所学校、230余所医院,组织实施“组团式”教育医疗援助,开展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拓展合作办学、异地办班,完善院包科制度,着力提升教育医疗保障水平。帮建的36万余套农牧民保障性住房和一批供水、供暖、道路等惠民工程成为各民族心中的团结井、温暖屋、致富路,建成的一批便民服务中心、党员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室成为团结各族群众的重要阵地。
持续推进与民族地区的就业协作,建立跨区域人岗对接信息共享和发布机制,打造校企合作平台,通过共同举办招聘会、直播带岗、“点对点”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招聘活动,向西部地区推送有效岗位信息26.1万个,开展招聘活动161场次,举办劳务协作培训班140期,直达送岗10.89万个,中西部脱贫人口在苏稳定就业超100万人。
积极为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服务,组织基层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培养当地骨干力量。近两年,先后培训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近4000人,其中创业成功1300多人。
搭好交往交流交融之桥
始终紧扣民族团结,千方百计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落实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组织多层次、多渠道、常态化双向交往交流,创新开展“万里鸿雁传真情”“民族团结一家亲”“手拉手”等特色活动,组织青少年夏令营活动、“石榴计划”“江苏拉萨周”等品牌活动,“十四五”以来,先后组织基层党政干部、村支书、村主任、妇联主任、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企业管理和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等群体开展各层次交流300多批近5000人次。
倾斜支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结合“十四五”对口支援规划中期评估和优化调整,进一步倾斜支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项目,在2023—2025年项目资金编排上做到逐年递增,“十四五”期间各民族“三交”项目资金规模和比重均远高于“十三五”时期。同时,细化年度项目计划,将项目资金和工作力量重点向各民族“三交”工作倾斜,项目内容更加细化实化深化、工作成效更加有形有感有效。
加强文化人才培养、文艺创作演出、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交流合作,帮助打造克州博物馆、“石榴籽”书屋等一批载体平台,支持创排歌舞剧《汉家公主》《玛纳斯》《天梦》、援藏纪实题材电影《拉日宁布》等一批优秀文化作品,并在演出场次、频道、舞台等方面给予支持,推动优秀地域文化交流互鉴,充分展示各民族优秀文化,通过增强文化认同促进民族认同、增进民族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