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姜堰区: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校园工作的实践探索

2024年06月17日 17:41:10 | 来源:泰州市委统战部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近年来,姜堰区将学校作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有形、有感、有效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校园系列活动往实里抓、往细里做,积极实践探索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新路径、新做法,取得积极成效。

  “三项机制”下好顶层设计“一盘棋”

  健全领导机制。发挥领导小组协调机制作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工作纳入推动党委(党组)统战工作“一清单三机制”责任制内容。落实保障机制。姜堰区委领导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创建工作列为年度重点工作项目,亲自部署、督查推进。拨付40万元用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推动试点示范学校和“红石榴家园”建设,保障阵地建设和创建活动正常开展。强化督导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工作开展情况纳入统战、民宗年度考核重要内容,定期开展督导,强化督导结果运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学校工作扎实、效果真实、任务落实。

  “三项指标”用好创建活动“一把尺”

  组织领导指标。要求建立一套班子,成立主要负责人牵头抓总、分管负责人具体负责、科任老师组织实施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专人负责联络沟通、策划推进。活动开展指标。建一份少数民族学生档案底册、开一次民族团结教育主题班会,推出一期民族团结主题黑板报、讲授一堂民族团结思政课、开展一次结对活动等“十个1”活动。工作保障指标。实现“三个纳入”,即纳入学校日常学习计划和学习内容,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组织集体学习;纳入学校经费预算,保证相关工作有序有力开展;纳入年终考核计划,作为师生评先争优重要依据。

  “三个结合”织密群策群力“一张网”

  以学生为主体,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开设各学段不少于12课时的民族团结进步专题教育课,城西学校制定遵循中小学身心发展规律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规律教学课程。兴泰小学开展“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共同的历史”“我们共同的文化”“我们共同的梦想”等石榴籽主题班会,让青年学生潜移默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学校为主阵地,与氛围营造相结合。在校园、图书馆、教室、宣传栏等场地,在校园内常态化开展民族知识、党的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知识宣传。姜堰中专、兴泰小学等建设民族团结林,民族团结长廊、石榴籽工作室等。以部门为主导,与交往交流相结合。教育部门牵头指导姜堰中专新疆班开展混班教学、混合住宿、混合用餐“三混”工作。积极开展与新疆昭苏、西藏曲水等民族地区学校“青少年夏令营”等联谊交友、结对帮扶活动。选派徐三林等4名优秀教师前往新疆昭苏地区支教,搭建各族青少年互嵌发展、共学共进的创新平台。

  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是组织机构进一步健全。各学校均建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领导组织,明确工作责任,负责具体推进工作。二是创建氛围进一步营造。各学校均建立“红石榴家园”活动阵地,实现在具象化的校园布景中潜移默化的熏陶、浸润,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心入脑达到“抬头可见、随时可学、到处可感”的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三是创建活动进一步丰富。各学校开发出形式多样的示范课堂、微课及活页式教材等课程资源。利用音乐课、兴趣社团组织学生学唱民族歌曲,学跳民族舞蹈,展示民族民风、民情民俗,创设“民族美食、服饰分享会”“国旗下讲话”“民族大联欢”等活动。四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增强。各族学生在创建活动中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许多可供借鉴推广的典型经验和优秀模式。

  • layer 置顶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