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兴化市委统战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当好桥梁纽带,与兴化市20余家部门(单位)建立“1+N”工作合作机制,持续搭建各类服务平台,强化民营企业要素保障,筑起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示范引领,坚定“敢干”信念
持续加强民营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让企业家干有方向。始终突出思想引领这一重要任务,累计开展民营经济人士理论学习、读书交流和企业宣讲活动30余场,受众企业家600余人次。高标准打造严昌荣红色军事教育基地、苏中公学,成为泰州市首批民营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基地,将红色文化资源和爱国主义教育有机融合,确保民营企业坚定不移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行。让企业家干有情怀。坚持建言资政与凝聚共识双向发力、自身建设和履行职能深度融合,组织民营企业家参加“弘扬张謇实业报国精神,投身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泰州市民营企业长三角一体化融合发展专题研修和新生代民营企业家高级研修班,引导企业家坚守“共建共享 共同富裕”初心使命,做矢志改革创新、勇担社会责任的优秀企业家。让企业家干有信心。连续两年召开“新春第一会”,大张旗鼓地表彰发展成效突出企业,让“企业敢干”在兴化大地蔚然成风。推选一批优秀企业走进“对话兴商”栏目,分享创业经历、成功秘诀和成长感悟,在全市上下营造出尊重企业家、关爱企业家、支持企业家的浓厚氛围。扎实推进“幸福民企”创建工作,推荐15家民企成功申报泰州市“幸福民企”,不断提升广大民营企业、企业家和员工的幸福指数,有效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聚力服务,营造“敢干”环境
认真落实民营经济统战工作协调机制,持续完善“1+N”部门联动格局,全力当好营商环境的“优质供应商”。用心用情解难题。以深入落实《优化企业服务若干措施》为抓手,在兴化全市面上开展新一轮的新春大走访活动,通过兴化市领导、涉企部门、乡镇园区分级走访形式,帮助企业有效应对困难,增强企业发展信心,目前已走访企业763家,收集土地供给、转型升级等企业反馈问题435条,已办结210条。召开“政企圆桌协商会”,聚焦铸造、特种合金产业转型发展,邀请企业代表交流协商,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收集企业建议诉求、摸清营商环境堵点,更好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法企同行助发展。以“统战+法治”模式护航民营经济“两个健康”,创新探索商事调解新路径,成立商事纠纷调解工作室,配备商事纠纷专职调解员6名、特邀调解员40余人,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目前已开展调解观摩活动5场、商事纠纷调解专项法律培训2场,平均调解成功时间12个工作日,远低于法院一般案件审结期限3个月。联合检察院开展护航民企系列活动,制定“检察护企”专项行动方案,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助力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服务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完善与创新涉企免罚轻罚“三张清单”内容和运行模式,突出“事前预防、事中包容、事后提升”三个环节,全面推广“两书一函”,切实帮助企业合法经营、合规管理、规避风险,以包容审慎监管打造公正透明的法治营商环境。去年以来,各行政执法部门涉及“三张清单”免罚862起、从轻132起、减轻29起,依法为企业减负6844万元。真金白银强支撑。与18家银行共同建立“金融顾问团”,组建109名骨干“金融联络员”队伍,形成“一镇一员”总牵线,构建市镇村三级金融服务联动体系。在戴南镇、开发区、安丰镇等18个乡镇举办金融服务乡镇行,实现“畅通乡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百米”。
开拓创新,释放“敢干”活力
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同心助力”发展服务中心为载体,帮助企业汇聚更多优质资源、实施更多创新项目。助力招才引智。大力实施科技项目和科技人才“双招双引”计划,举办“兴好有你”走进高校系列活动,构建“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协同创新模式,推动校企深度合作,推进产才不断融合,促进成果转移转化。强化科技赋能。持续优化科技惠企政策体系,完善科技创新积分3.0版,打造集技术、专家、成果于一体的科技服务“云”平台,实现惠企政策精准推送、直达快享。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构建梯次培育体系,打造创新型企业矩阵,2023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700家。推动转型升级。举办首届长三角铸造大会暨青年人才创新发展论坛,围绕重大铸造材料、工艺、环保问题、新理论及学科发展进行研讨,促使铸造产业在引领制造业智改数转、集聚高端人才、促进科技经济融合发展、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扎实推进优质企业梯队建设,全力扶持申源集团、安井食品、新宏大集团等一批链主、链核、链源企业发展壮大,为建设产业更强、生态更优、民生更好的新时代鱼米之乡汇聚统战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