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长江生态环境、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一项艰巨复杂的战略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从2021年6月开始,中共中央统战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共同牵头,支持各民主党派中央、无党派人士开展为期5年的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这是继脱贫攻坚民主监督之后,中共中央委托各民主党派中央、无党派人士开展的新一轮专项民主监督,也是第一次对具有流域性特点的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专项民主监督。
“统战新语”联合《中国新闻》报和中国统一战线新闻网推出系列报道“共饮长江水”,全面系统地反映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的成果,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
俯瞰武汉长江两岸。
全长1061公里,长江在湖北划下了一条最长“弧线”,江豚时而逐浪其中,夜鹭频频在江面捕鱼,这些景象构成了长江生态看得见的“晴雨表”。
同时,总磷,一张看不见的“晴雨表”,也被民革中央的专家持续关注着。这是长江的首要污染物,尤其在中、下游有着较高的污染浓度。总磷从何而来?
位于“长江之腰”,荆楚大地盛产水稻、小龙虾等农产品,总磷污染一直居高不下。据2022年数据,长江流域内,农业源的总磷排放量占比高达68%。自2021年6月,民革中央对口湖北省展开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工作以来,农业面源污染便是他们的监督重点之一。
在湖北的实地调研中,专家介绍,“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于种植业、养殖业”,种植、养殖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质,受地形、降水等影响,会随着土壤侵蚀、地表径流等排入水环境。
没有固定的排污口,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更需要关注排污源头,专家表示,在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的情况需要重视”。那么,如何激励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又如何在养殖业中控污增效?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来变“废”为“宝”,成为民革专家破局的新思考。富含总氮、总磷的养殖尾水,如果直接排入长江必然会加重水体污染,可如果被收集起来,经过净化处理,则可以成为虾稻田的灌溉水源,湖北荆州的一家水产养殖公司便是这样做的。
他们在泥沙河的下游收集养殖尾水,并设计了三种沉淀净化方式:在净化渠道投放滤食性鱼类和螺蚌等底栖水生生物;种植美人蕉、水浮莲等水生植物;安装生物浮床,在水中安装生物刷,增加微生物附着面积,降低水中总氮、总磷、生物耗氧量,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这让专家记忆深刻,而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污染排放的经验,也在实地的问题解决中,得以总结推广。
除了组织专家前往实地调研,民革中央不断尝试用先进的技术,创新开展民主监督工作,专家提出设想,“能不能通过大数据分析,描绘出水体受污染区域和程度?”
民革党员企业将这个设想投入了试验,他们综合分析气象、水利、统计、卫星遥感、舆情等数据,设计并通过“水质反演模型”和“面源污染模型”变“数”为“宝”,以期模拟出水体中各主要污染物的污染分布,并将模拟结果与环保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找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薄弱环节。
这就是民革中央重点推进的“镜像系统”,它将为民主监督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常态化监督”变成现实。
发挥自身优势,服务于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民革党员并不在少数,不少民革党员专家都成为了“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的志愿者,这也让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又多了一件新“法”宝。
在这个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组织开发、服务于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检察平台,志愿者们不仅可以凭借自己的专业优势,对发生在身边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公益损害问题,通过平台直接反映到检察院;还可以通过平台参与检察机关的专业咨询、公开听证等工作,全方位支持和监督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检察工作。
此外,工作人员表示,针对“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完善”等重要课题,民革中央会将专家们的研究成果直接反映给相关部门:“建议中共中央尽快对《长江保护法》中‘长江支流’、‘重要湖泊’等概念进行法律解释,细化明确有关法律责任幅度……”。
“我们想充分发挥民革社会和法制领域专家多的优势,来推动长江流域一体化保护的法律体系完善。”工作人员说道。
截至2023年底,民革中央在不同工作层面提出意见、建议321条,形成社情民意信息32篇、监督报告40篇。由“镜像系统”分析出的结果,已经体现在民革中央2023年的调研报告中,工作人员满怀期待,“‘镜像系统’打造的工作经验和成果有望推广出去”。
现在,民革中央为期5年的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工作,虽已时间过半,但民革不断创新讲好民主监督的故事,一直在进行中。
《中国新闻》报2024年1月25日系列报道“共饮长江水”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