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海陵区:打造“幸福教育 石榴花开”工作品牌 共筑融合进步“友谊桥”

2023年11月28日 08:49:55 | 来源:泰州市委统战部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泰州市海陵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日益增多,加上各民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新的挑战和问题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聚焦顶层设计,强化价值引领

  始终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形成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在全市率先召开全区民族宗教工作会议,印发《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全区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通过从机制、政策上确保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上得了学,上得起学”,切实保障其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的权力。  二是健全协同机制。拟定清真饮食网点定期走访制度。联合各相关成员单位每季度定期走访清真饮食网点,全面掌握有子女入托、入学、转学需求的少数民族群众情况,为其入学提供指导。对情况特殊的少数民族学生,建立基本信息台账,记录其居住条件、生活状况和经济来源,详细了解其存在的实际困难、心理诉求和个人期待等,并做好相关政策宣传。三是狠抓教育队伍。利用专题党课、主题党日等活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党和国家最新民族理论政策法规。开展“守望相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学习会、座谈会、研讨会,“书记、校长带头讲授思政课”等系列活动,筑牢思想根基。对担任有少数民族学生的班主任老师,要能做到主动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多层次需求,精准“号脉”,积极创设各族师生共学共乐的和谐环境,促进各族学生广泛交往、深度交融。

  聚焦融合向前,坚持全要素育人

  结合不同学段学生认知特点,以“大德育”的教育观,将传统文化教育、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德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是以文化浸润,推进各族青少年“筑基”工程。将民族美食文化、服饰文化、语言文化、乐器文化、音乐文化、地域文化巧妙地融入主题班会、四点半课堂、邮票展,让各族青少年“沉浸式”参与。依托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在幼儿园开展“元宵游园会”,在各级中小学开展端午民俗小讲堂、中秋话乡情等活动,引导孩子们加深对中华民族形象和中华文化符号的认识和感知。二是以非遗传承,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将土家摆手舞、土家山歌等非遗文艺项目融入音乐课堂、文艺汇演等,开设拉面文化展示课程,举办“筝舞蓝天放飞童年”首届风筝节,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创新发展。连续12年开展红石榴夏令营活动,组织各族青少年学生前往南京博物院非遗馆(第九期)和上海博物馆(第十期)参观学习,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三是以结对共建,助推各族青少年深入交往交流交融。城东中心小学等多所学校与民族地区学校组织开展跟岗交流、情牵书信、图书漂流、围棋教学等活动,7300多册爱心图书、3000多封书信和50多套围棋资料,伴着民族情谊 “漂流”至昭苏,在泰昭两地间架起携手帮扶、“共读一片天”的爱心桥梁。承办江苏省“红石榴夏令营”泰州站暨“石榴籽一家亲”活动启动仪式,为昭苏、曲水、泰州三地青少年提供交往交流交融平台。选派9名业务能力强,政治素质高,奉献精神强的骨干教师援疆援陕,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质量,建立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支持大爱泰州公益联盟、思路话语等爱心组织走进甘肃会宁和新疆昭苏,长期关爱和帮扶民族地区贫困学生,画出了民族团结最大同心圆。

  聚焦学业成长,夯实区域民族教育

  对全区适龄入学的少数民族儿童做到应收尽收,帮助办理入学手续。目前,全区共有少数民族在校生303人。一是加强在校服务。挂牌成立校园“石榴籽驿站”,发布十大共建服务项目,不断巩固校地合作共建成效。实验小学等学校组织“教师妈妈”与少数民族学生结对,从学业、生活等各方面给予妈妈式的关怀,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二是开展暑期助学。深化“民族关爱学校”建设成效,依托“益起来”青少年服务中心、社区“四点半课堂”等平台,常态化开展课业辅导、普通话培训、英语角交流等公益实践活动,帮助他们熟悉当地教材内容,尽快地融入当地孩子的学习圈和生活圈。三是关注情绪心理。紧扣家庭教育需求,邀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强、王敏等8名老师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先后开展:我的情绪我做主、成长不烦恼、沟通不阻“爱”等心理讲座,深入浅出地引导各族青少年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给孩子们指引方向,点燃生命的激情。

  • layer 置顶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