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战工作是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一环,是凝心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在新形势下统战工作也要摒弃思维定式,找准工作定位,突显联系的“勤”、服务的“精”、理念的“新”,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学习新思想、适应新形势、探索新方法、作出新贡献。
保持“勤”,增强统战工作的温度。
统战工作的核心工作是“交朋友”,朋友之间只有常来常往才能建立更加亲密的友情,统战工作也是如此。作为多年的基层统战工作者,见证着统战对象的日益增多,如今的安置房小区内统战对象既有少数民族同胞,也有侨眷、新阶层、外国友人等,在快节奏的社会现状下,统战对象成为了一群不固定的群体,如何让统战对象留下来、住下来、坐下来,成为社区治理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还需要在“勤”字上下功夫。多年来统战工作经验中显示,如果不能长此以往联系服务统战对象,既会导致情感连接的淡化,也会属于业务能力的优化,更会加速统战对象社区归属感的弱化,小区的统战对象多为流动人口,对于小区的归属感本就不强,而部分统战对象还会因为生活风俗习惯等产生融入上的困难,小事不补、大事难救,久而久之就会因为问题升级和矛盾恶化导致离开社区,对社区的统战工作聚力和整体氛围营造都不利。这就需要我们常态化长效化做好联系服务机制,勤走访、勤调研、勤关心、勤帮扶,多与统战对象聊天交心,促进彼此之间的信赖与互动,及时掌握他们的身体、生活、工作、精神状况,以问题为导向跟进相关服务,积极介绍社区统战工作相关情况,引导他们参与到相关工作和服务中,让他们真切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让他们感受到定期的关爱和多频次的服务背后的诚意,激励他们融入社区、喜爱社区、服务社区,成为为社区治理做出贡献的一份子。
着眼“精”,增强统战工作的深度。
统战服务工作的对象有十二种之多,如何做优做实相应的服务是一门大学问,不仅是各类统战对象的差异,就连少数民族对象也会由于民族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需求,这就要求基层统战工作服务中要有足够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统战对象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变化,例如少数民族群体不仅有物质上的需求,还有精神文化层面和人格尊严方面的需求,宗教界人士有着宗教信仰自由和普法教育的需求,涉外人员有着交流互动的需求,非公企业人士有着履行社会责任的需求,不少统战对象甚至有着政治发声的需求。需求的改变要求着统战工作的思路变化,不再能用单一的走访慰问来填充,而是要深入调查研究、积极换位思考,多角度多领域多形式找寻需求的着力点和服务的落脚点。作为基层工作者,应该把社区治理作为一个整体,结合精细化城管工作思路,运用系统思维,实施探索“精细化统战工作”变得更为迫切,需要进一步增强服务的深入和细化,既要考虑常规化的居民需求,更要有的放矢地提供特殊化的平台和举措,让少数民族群体走上舞台展示和教授民族文化的艺术,让宗教界人士走上讲台宣讲对宗教法治化的理解,让涉外人士成为小区楼道志愿者放大国际形象,让非公经济人才走进为困难群体送温暖传播企业文化,实现统战对象服务需求的精准化对接和释放,提高统战工作实效。
适应“新”,增强统战工作的厚度。
新时代呼唤新变化,统战工作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是不断适应新形势而与时俱进的工作,不管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日新月异,还是宗教中国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亦或是国际国内形势下新阶层领域、涉侨涉外人士、党外知识分子等群体的新思想新动态新问题,都是需要在新形势新环境新格局中考量的新课题。这就要求统战干部要保持常学常新的态势,定期做好学习培训,实时掌握和学习新形势、新问题、新政策、新内容,并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统战工作,利用一线调研、经验交流、学习借鉴、民主协商等,在理论结合实践中探索新方法新理念、化解新问题新矛盾,将基层统战工作由单纯的几步走服务向多元化互动治理的思维转变,既要找准新的需求点、推广新的服务理念,又要运用新的方法论、凝练新的理论经验,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体现统战工作贡献。
(新吴区委统战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