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是区域发展的软实力,更是竞争力。近年来,泰州持续打造“泰好办”营商环境品牌,在做好政策、市场、政务、法治、人文“五个环境建设”的基础上,坚持把专业化服务作为核心竞争力,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把握产业发展逻辑,在专业化服务团队、专业化服务平台、专业化服务机制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致力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为各类企业提供“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发展环境。
打造专业化服务团队
坚持让专业人做专业事,分产业、分领域打造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高层次服务团队。大健康产业是泰州的标志性产业,医药产业是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着力在两个方面提供专业化服务。
一方面是医药产品注册申报。组建了“四个90%”的专业化注册申报队伍,即90%以上为硕士及以上学历,90%以上毕业于一流大学的医药相关专业,90%以上具有国家或省药监局挂职学习经历,90%以上拥有国家或省药监局检查员资质,服务企业的效率显著提升,企业产品注册申报的成功率显著提升。目前医药高新区在研和申报一类新药达80个,4个一类新药产品获批投产,获得药品注册批件181张、医疗器械注册证及备案证3007张,在全国同类园区中位居前列。
另一方面是医药政策上争运用。持续放大全国唯一的部省共建机制优势,每年召开联席会议、联络员会议,有效推动政策倾斜、先行先试等重要事项落实。2022年,江苏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支持泰州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七个方面71条具体支持事项,形成了一揽子综合性、集成性支持政策。我们全力用好改革赋权,目前正在大力开展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创新发展试点建设工作,积极创建药品进出口口岸,推动开展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试点,努力为医药企业发展争取更多试点机会、政策红利。
此外,围绕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汽车零部件和精密制造、化工及新材料、光伏和锂电四个特色产业集群,以开发园区为基础单元,均建立了专业化服务团队,协调解决好产业发展的堵点、卡点、脆弱点,不仅把园区打造成产业的集聚区,更打造成专业化服务的示范区、专业化解决方案的交付区。
建设专业化服务平台
市场有效、企业有成,离不开政府有为。我们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从市场需求、企业需要出发,积极搭建各类专业化服务平台,打通需求端、研发端、生产端、销售端,实现产业链的整体联动、高效协同。
公共服务平台。以生物医药行业为例,我们结合行业特征,建成“1+21”公共服务平台体系:“1”就是全省首家药监综合体,集区域性监管和创新服务为一体,为医药企业提供全链条服务保障;“21”就是围绕药物研发、中试、CMO、检测、销售等全产业过程,建成21个特色鲜明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有效帮助企业降低成本、便捷地获得经营资质和市场空间。其中,疫苗工程中心作为全省唯一、全国规模最大的疫苗成果转化平台,已经孵化出50多家生物制品相关企业,包括2家上市企业。目前,泰州不仅在医药领域,而且在化工、不锈钢、光伏、健康食品等领域均建成了一批专业化服务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创新服务平台。依托专业化的行业协会、高端科研院所以及先进地区创新资源,为有创新需求的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市内,我们大力推进行业咨询机构建设,依托江苏省化工行业协会成立了泰州市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咨询委员会,依托江苏省冶金协会推动钢铁研究总院华东分院建设特种不锈钢研发生产基地,等等。同时,积极推进专业研发机构建设,成立了泰兴市创新研究院、泰州科聚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兴化市高性能金属材料制品研究院等一批科研机构,有效助力项目孵化转化。市外,我们积极用好先进地区创新资源,不求所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聚焦“1+4”产业体系,梳理企业创新需求,提供专业化的创新支持,离岸建设突破成长天花板的创新基地、“深造学校”。目前,已在上海、北京等地布局建设离岸创新中心13家,并与长三角国创中心、上海大学、上海临港科技创业中心等15家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招引入驻项目58个,在谈项目76个,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增添了新的动能、注入了源头活水。
金融保障平台。一方面,积极引进专业化民间投资机构,为中小企业开展量身定制服务,加速构建专精特新竞争力,目前全市在中基协登记备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15家,其中引进的毅达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在化工及新材料领域累计投资超6.5亿元。另一方面,积极组建政府产业基金,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目前市本级参与组建基金8支,包括1支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1支市产业投资基金、6支市政府直投基金,累计撬动社会资本70亿元,带动返投46.94亿元;投资项目96个,总投资39亿元;扶持上市申报阶段企业20家,其中5家企业已上市。
完善专业化服务机制
牢固树立发展意识、服务意识,以专业化制度建设保障专业化服务成效,坚决杜绝只踩刹车不踩油门、只设路障不设路标,确保“遇事能解”,真正做有创造力的执行者。
完善专项联络机制。畅通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渠道,聘请116名“1+4”产业体系中的企业家作为全市营商环境观察员,既为企业发声,也为产业建言,建立起直接向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反映问题的直通车,方便党委、政府更好吸纳企业家的专业化建议。
完善专家会诊机制。深入开展涉企难点问题攻坚化解行动,梳理突出矛盾问题,通过邀请权威部门领导、行业专业人士对产业和企业进行“把脉体检”,更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发展、产业升级出谋划策,提供专业化的解决方案。
完善专窗审批机制。深化“一件事”改革,设置1000多个“一件事”专窗,在省定13个“一件事”的基础上,新增重大产业项目审批、专业人才服务等50个重点改革事项,审批时限压缩60%以上,审批环节减少80%以上,全市办件量超过35万件,通过高效率的专业审批服务,助力企业发展跑出“加速度”。
完善专员服务机制。全面落实“店小二”式服务,在市县两级重点经济部门选派熟悉政策、精通业务的骨干人员,下沉一线担任驻厂员,“零距离”服务企业,逐一协调解决企业和项目的土地、审批、资金等问题,切实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
优化营商环境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泰州将坚持把专业化服务作为核心竞争力,以专业塑造特色优势,以专业赢得企业信赖,持续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不断擦亮高质量发展的“金字招牌”。
来源:《群众》杂志2023年第12期
作者:朱立凡(作者系中共泰州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