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3号,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文件指出,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湖湾院所联盟成员单位、航天新气象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国内产业链最全,单体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气象探测装备领军企业,多年来一直积极推进航天高科技融入三农的气象保障建设。
特别是自2022年起,航天新气象加入到了云南省富源县的乡村振兴建设中,投入并搭建了高科技现代化的气象观测设备,为农作物保驾护航。
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辗转2500多公里,便能在海拔2000米的云南省富源县的大山上,见到航天新气象的自动气象监测站。工作人员王浩东时不时打开围栏,掏出电脑,监测数据运行是否正常。
云南省富源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总面积334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000米,南北长91.5公里,东西最宽处约48.8公里,最窄处约10公里,呈两头宽中间窄的葫芦形。复杂的地理地势使富源县成为气象灾害频发的地区,常见的气象灾害就有暴雨、寒潮、大雾、暴雪、大风、冰雹、霜冻等。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就占自然灾害的70%,当地农民收成受影响。
为了减少气象灾害对当地百姓的影响,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作用,2022年,航天新气象在乡村振兴项目中承担了气象自动化站点的加密布局工作,由原来的37套扩充到了现如今的45套。
据悉,过去没有自动化气象站点,暴雨、大雾等气象发生只能靠当地百姓口口相传,这导致预报不够精准和及时,很多可避免的气象灾害并不能得到很好的预防。
“有了航天新气象的精准帮扶后,就能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富源县气象局副局长高辉说,监测数据整合和数据可视化建设能有效缩短业务人员统计资料和制作材料的时间,并将监测、预报、预警信息简单、直观地呈现在服务材料中,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快速高效提供决策依据。气象自动化站点的布局将提升富源县气象局的科技实力,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进程,从而有效提升富源县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日前,富源县气象局的业务指挥大厅升级改造工程在航天科工集团二院的帮扶下,已经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改造后的业务指挥大厅能更准确的收集统计富源当地气象历史数据,提升气象监测能力,提高监测精度,降低因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损失,在出现突发气象灾害天气时,可在1个小时内成立应急小组,及时进行防灾救灾决策。
急地方所需,尽航天所能,输血更要造血
围绕云南富源县高原特色农业气象服务,航天新气象又为其特色农业作物——魔芋建设了一套农作物气象监测实景观测站,对农作物的长势进行监测,及时掌握农作物生长情况,对魔芋采摘最佳时期内的气象灾害进行预警,指导农作物增产增收,从而保证农民的最大化收益。
当地村民和气象局的工作人员对航天新气象的产品和服务赞不绝口。如今,当地村民都笑着说,现在不用再眼巴巴地望天拍脑袋做决定了,种什么,怎么种,都得听气象的。
气象预报准了,气象灾害少了,农作物增产,农民增收,每年能有6-8万元的收入。富源县大河镇起铺村村委会副主任王富清说,由原来的国家级贫困县,到现在不仅脱了贫,还走在了乡村振兴的大道上,他们对带领全村村民一起致富奔小康更加有信心了。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云南省富源县的脱贫致富、乡村振兴,有着航天科工人的一份功劳。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挂职副县长张文杰说,2023年,将继续按照集团和院里的安排部署,坚持“地方所需,航天所能”,继续做好航天特色精准帮扶,切实解决当地急盼愁难问题,充分尊重乡村建设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现实所需,同时具体帮扶项目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与实效相结合,让参与更显深度,让帮扶更有力度,让乡村振兴更有温度。
“院乡共建”打造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先行样板
除了航天新气象,多家湖湾院所联盟成员单位以“院乡共建”为抓手,打造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先行样板。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在对国家级贫困县云南省红河县撒马坝梯田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与云南省渔业局、云南中海渔业公司分别签署了科技合作协议,并在红河县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智“造血”,精准研究“稻渔共作”技术方案,使得1300年来彝族、哈尼族同胞创造的农耕文明再换新生。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所立足科技扶贫,聚焦基础设施薄弱领域,暖心援建太阳能路灯项目,有效解决了陕西绥德县的贫困乡镇群众出行安全问题。
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院党外高级专家顾忆同志前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从事油气地质与勘探工作,致力于西部油气勘探大发展,“新疆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成藏历史与成藏机制”被评为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科技成果。
(滨湖区委统战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