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84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位于连云港市区的地理中心,规划管理面积115平方公里。园区重点发展新医药、新材料、新业态和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抗肿瘤药物、抗肝癌类药物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现代中药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碳纤维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风电装备生产基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7.7%。
近年来,作为全市唯一一家省级区域类新侨创新创业基地,开发区结合园区经济发展实际,用心绘制“三张图”,推动园区侨务工作进一步发展,营造尊侨爱侨、依法护侨的良好氛围,为开发区大手笔建设现代化新港城几何中心贡献侨力量。
健全完善“数据图”,掌握侨务工作家底实情
立足园区实际,完善体制机制,搭建服务化工作格局。一是健全工作机制。2019年,园区整合民宗、侨务、工商联等职责,充分发挥“小政府、大服务”体制优势,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大手笔制定人才政策,陆续出台《自贸区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若干政策》《关于进一步鼓励和支持企业聚才育才的九条措施(试行)》等,形成覆盖新侨人才引、育、用、留全过程的政策体系。二是开展侨情普查。通过组建专班、明确范围、加强指导、重点核查等形式,以归侨侨眷、侨资侨属企业为重点,开展大摸排大走访活动。截至目前,该区共有慧智新材料、融福置业等重点侨资企业10余家,引进海外人才百余名。三是完善基层建设。各街道将侨务工作纳入街道建设总体规划,各街道明确一名领导分管侨务工作,并配备兼职侨务干部,村(社区)专人负责侨务工作。同时在猴嘴街道新航社区、朝阳街道韩李村等归侨、侨眷相对集中的村居,大力发展侨务工作积极分子,协助开展侨务工作,并利用网站、宣传栏等多种途径宣传报道外侨事务政策信息。
统筹推进“规划图”,引领侨务工作有序推进
提高政治站位,加强政治引领,通过“党建+侨务”模式,不断助力侨务工作高质量发展。一是发挥党建联盟阵地作用,夯实共谋发展基础。高标准建成6000平方米、20余个功能区的党建联盟阵地,紧扣“党建引领、助企发展”目标,开展“党建暖企”行动,组建由区各部门组成的政府后援团,为侨资企业开展政策咨询等各类活动8场次。二是创新教育培训方式,汇聚同心向党的侨力量。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搭建党史“云课堂”,陆续上线侨务知识答题竞赛小程序、红色故事短视频等一批线上学习内容。借助“网络+”形式,打造“指尖课堂”、晨会一刻钟、小喇叭等学习品牌,引导侨界人士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学习。三是推动履行社会责任,共促和谐稳定。充分释放自贸试验区、国家级经开区、综合保税区“三区叠加”效应,推进集教育培训、文化交流、创业分享等功能于一体的活动中心建设,举办项目路演、联谊沙龙等活动20余场次。积极引导侨界人士及侨资企业扶危助困、捐资助学,今年春节期间,慧智新材料等侨资企业慰问辖区困难家庭30余户,产生良好社会反响。
合力跟进“服务图”,助力侨资企业健康发展
实施强有力的创新措施,精准细致的服务保障,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助力园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是成立问题清零指挥部,服务企业零距离。组建由区党工委书记任政委、管委会主任任指挥长的“立即解决、问题清零”指挥部,整合经发、行政审批、12345政务热线等力量,每周一会办、双周一调度,线下定期上门走访、座谈交流,线上开通直通车平台,将侨资企业、侨界人士反映的所有问题“一网打尽”。二是高效整合各方力量,促进服务保障联动。完善“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和领导干部挂点服务企业工作体系,召开服务企业政策研究会、问题督办会、专项协调会。疫情期间,由各部门组成15个服务小组,包干对接侨资企业,帮助企业做好疫情防控及复工复产两手抓工作。三是搭建沟通议事协商平台,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召开企业座谈会,常态化开展走访慰问、联谊交流等活动。就自贸区建设、营商环境示范区创建、“十四五”规划等中心工作,共收集到侨资企业、侨界人士提出的12条高质量建言信息。
(市开发区组宣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