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海陵区委统战部紧扣中心发展大局,发挥统一战线法宝作用,不断扩大联系交友半径,激发统一战线人才活力,写好聚人、育人、用人三篇文章,展现新时代统战部门的使命和担当。
写好“聚”人的文章
着眼统一战线事业长远发展,积极构建统战人才工作的组织网络。一是在机制体制上下功夫。充分发挥统一战线领导小组作用,不断完善区委领导干部与党外代表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民营经济人士联系(结对)交友制度,构建同轴运转、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的“大统战”工作格局,不断增强上下抓统战、聚人才、求实效的整体合力。二是在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先后成立区级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菁英企业家联合会、留学人员联谊会等,借助平台作用,广泛发现和储备193名优秀的党外代表人士。目前,7个民主党派均在我区建立了基层组织,现有成员503名,人员年龄趋于年轻化,结构趋于丰富化。三是在上云建库上下功夫。采用“数字名册、动态跟踪”模式,借助“苏统云”大数据平台,形成统战12类对象的云上目录,不断深耕民主党派、统战团体组织中的高层次人才,将拥有专业知识、高级技能的统战对象,按照行业类别分门别类,初步建立统战人才“千人智库”以及各类子库5个。
写好“育”人的文章
坚持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培养,切实提升统战人才的整体素质。一是抓各类业务培训。近年来,举办党外代表人士、党外干部、民主党派成员、民营经济代表人士等30多个培训班次,组织到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地互学互通互鉴,赴延安、湘潭、上海等地开展实境教学,进一步提高全区统一战线的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其中年轻一代民营企业家“1+2+N”培养经验,被《中国统一战线》《中华工商时报》《新华日报》等媒体推介。二是抓统战基地打造。致力将各类统战基地打造成统战人才联谊交流、发挥作用的重要阵地和品牌代言。目前,单声珍藏文物馆已收获“全省社区侨务工作示范单位”等10多个金字招牌和“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等20多项荣誉称号,杨延修纪念馆挂牌上海、泰州两地民营经济代表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基地,“党派之家”全面覆盖,丁文剑、徐同华等个人工作室先后成立,2处统战基地入选全省百强。今年,新建1处民建海陵基层委员会会员之家、1处“陵新力·君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实践创新基地以及11处基层统战工作基地。三是抓挂职实践锻炼。把实践锻炼作为解决统战人才工作“桥”的思路,推荐59名党外人士担任13个部门(单位)特约人员,建立164人的股级党外干部名册,定期了解党外干部学习、工作情况,做好后续跟踪培养,及时发现优秀人才。截至目前,海陵区有党外干部挂职锻炼基地6个,近年共选派了9名优秀党外干部挂职锻炼,搭平台、压担子,促进党外干部成长。
写好“用”人的文章
人才工作基础在“引”,核心在“用”。一是进一步增进共识。以2021年市区两级换届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区委组织部门、统战部门协作机制,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相关要求,在各级党委形成“党内人才、党外人才同等重视,党内干部、党外干部同等重用,党内力量、党外力量同等重要”的“三个同等”共识,做好党外人士政治安排,264人担任市区两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二是进一步依法履职。近年来,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完成区委出题的重点调研课题50多篇,提交提案占政协提案约70%,重要社情民意、提案议案得到省主要领导批示和有关部门的采纳,1人被表彰为民盟中央参政议政先进个人,1篇文章入选长三角党外知识分子论坛汇编,推动港口古镇保护与开发等3个意见建议纳入区“十四五”规划,形成了履职尽责、建言献策的良好氛围。三是进一步助力发展。发挥工商联所属商会、异地商会组织作用,连续两年举办海陵发展大会,放大乡贤品牌效能,推动人才合作流动。常态化挂钩侨企、台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提供“快捷、全程、跟踪”的24小时服务,拍摄创新创业视频,宣传优秀人才事迹,激发人才工作热情。将海归人才产业考察、企业家沙龙活动常态化、实效化,切实为企业解决科技难题,推动经济向新兴领域转型,技术向中高端转变,产业质态向创造智造升级,为“幸福海陵”现代化建设贡献统战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