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导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爱国统一战线
(2002年11月—2012年11月)
以党的十六大召开为标志,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阶段。统一战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推动统一战线形成团结、稳定、开拓、活跃的良好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颁布《反分裂国家法》
2000年民进党上台后,顽固坚持“台独”立场,推行“法理台独”“入联公投”等分裂活动,将两岸关系推向危险的边缘。中共中央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动摇,坚定反“台独”、反分裂,一如既往地推进两岸关系发展与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
2002年10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宣示了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暂时搁置某些政治争议,尽早恢复两岸对话和谈判。强调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可以谈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问题,可以谈台湾地区在国际上与其身份相适应的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空间问题,也可以谈台湾当局的政治地位等问题。再次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统一的诚意和善意,对于打破两岸政治僵局、重开两岸对话与谈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03年3月,胡锦涛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就做好新形势下对台工作提出四点意见,强调: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这部法律紧紧围绕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这个主题,把党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宣示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反对“台独”、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对“台独”分裂势力产生了震慑作用,也使国际社会认识到“台独”分裂活动的严重危险性,压缩了“台独”国际空间。同时,大陆持续释出对台惠民政策,推动两岸交流合作,争取台湾民心,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民意基础。
开启两岸政党交流
党中央提出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战略新思维,有力地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
2005年两岸政党之间的交流迈出了关键性一步。3月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访问大陆,开启“破冰之旅”;4月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开启“和平之旅”;5月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访问大陆,开启“搭桥之旅”;7月新党主席郁慕明访问大陆,开启“民族之旅”。
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分别同他们会见、会谈,达成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等共识,加强了两岸反“台独”活动的力量。
胡锦涛总书记会见国民党主席连战,是时隔60年后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历史性握手,会谈后双方共同发布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五项“共同愿景”,提出:促进尽速恢复两岸谈判,共谋两岸人民福祉;促进终止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促进两岸经济全面交流,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促进协商台湾民众关心的参与国际活动的问题;建立党对党定期沟通平台。
推动两岸关系发展
2006年4月,胡锦涛正式提出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主题的论断。这一重要主张,2007年正式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成为对台工作指导思想和方针。2008年3月,民进党“台独”政权终结,“法理台独”被有效遏制,反分裂、反“台独”斗争取得重大胜利,两岸关系走出“高危期”,迎来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难得机遇。5月国民党重新执政,两岸关系形势发生了重大积极变化。胡锦涛又及时指出,国共两党应共同努力,积极落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愿景。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战略思想,提出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六点意见:
一、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
二、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三、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
四、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
五、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
六、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这六点意见成为新时期指导对台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两岸关系不断朝着和平发展方向迈进。国共两党自2006年建立党际沟通平台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每年举办一届。论坛达成的共识业已成为两岸制定政策的重要参考,对两岸和平发展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2008年6月,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正式恢复了中断近10年的协商谈判,先后签署了15项协议,达成了两项共识,解决了一系列两岸交往合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在大陆积极推动、岛内各界长期努力下,2008年12月,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最终实现。
扩大两岸经济交流
随着“大三通”的实现,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层次显著提升。2009年11月16日两岸正式签署金融监督管理合作谅解备忘录(MOU),为开拓金融领域的实质性合作奠定了基础。为深化两岸经济合作,两岸携手推进产业合作“搭桥计划”,加快了两岸产业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为共同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2010年6月,两岸正式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就增进双方的经济、贸易和投资合作达成了框架性协议,两岸经贸交流合作步入了正常化、制度化和机制化的轨道。2011年1月6日,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正式成立,构建了两岸经贸领域制度化协商的新平台,启动了推动两岸经济合作发展的新机制。这对保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势头、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012年7月,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哈尔滨举行,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和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出席论坛。贾庆林在讲话中指出: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已成功举办八届,每一届都办出了鲜明特色,取得了丰硕成果,产生了积极影响,在两岸关系发展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政策先导作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顺应民心、合乎时势,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两党两岸双方都担负着巩固发展两岸关系的重大责任,应当作出更加积极的努力。吴伯雄表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来之不易,应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两岸人员往来呈现快速增长、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势头。2008年7月18日以后,大陆居民赴台团队旅游不断增加,截至2011年5月31日,总人数累计达到234万人次,其中2010年达到122万人次,2011年1至5月达到52万人次。大陆居民赴台团队旅游,在促进两岸旅游业共同发展、增进两岸民众相互了解和感情融合、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