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导读
新中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1949年10月—1956年9月)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成为掌握全国政权、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在这一伟大进程中,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自觉服从服务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贯彻执行,成功地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1956年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民主党派是否有必要继续存在下去,在共产党内和民主党派内部都有不同的看法。按照有些人的观点,各民主党派的阶级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进入社会主义了,剥削阶级已不复存在,民主党派自然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以苏联为鉴戒,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十大关系。在党与非党的关系方面,首次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他说: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还是几个党好。
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毛泽东还指出,在我们国内,在抗日反蒋斗争中形成的以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为主的许多民主党派,现在还继续存在。在这一点上,我们和苏联不同。我们有意识地留下民主党派,让他们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对他们采取又团结又斗争的方针。一切善意地向我们提意见的民主人士,我们都要团结。......这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比较有利。
9月,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在党的八大政治报告中郑重宣布,在今后,“应当采取共产党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关于民主党派在社会主义时期存在的社会基础,刘少奇在报告中提出:
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成员将变成社会主义的劳动者的一部分。各民主党派就将变成这部分劳动者的政党。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内景
邓小平在党的八大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对“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作了阐述。他说:
这些党外的民主人士,能够对于我们党提供一种单靠党员所不容易提供的监督,能够发现我们工作中的一些我们所没有发现的错误和缺点,能够对于我们的工作作出有益的帮助。在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以后,在他们的立场和我们的立场比以前更接近以后,他们可以给我们的帮助只有越来越多。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使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欢欣鼓舞,他们感到是“思想上的解放”,赋予民主党派更重大的政治责任,是“民主党派新生命的开始”,表示要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同共产党团结合作到底。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进一步确立,为正确处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实行合作共事奠定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