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东关古渡前广场,区新联会10余位非遗大师开启了一场“走进非遗——唤醒古老‘新’技艺”展示演出活动。区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佘俊、区委统战部副部长王东林,东关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陈晓辉出席活动,区新联会会员代表、486非遗聚集区和琼花观社区相关人员参加活动,活动现场吸引了广大群众和游客的驻足观赏,大家近距离感受到了传统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活动现场展示了堆锦制作、吹糖人、通草花制作、刺绣、竹刻牙雕、剪纸、面塑花灯、雕漆等传统的非遗手工艺,观众现场体验了扬州敲背的服务规范,观看了木偶和京剧的精彩表演,古琴、古筝、琵琶的美妙演奏令人神往,新联会会员阿彪的一首原创歌曲《东关街》,更是让现场表演达到高潮,让观众和游客们置身于扬州的老街巷,勾起了对老扬州的无尽回味。
本次活动,旨在展现扬州非遗特色,把非遗项目推上大众舞台,让更多的社会大众近距离接触,把非遗的传承开发和社会大众的生活融合起来,让这些传统技艺重新成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希望通过创新传播手段和方法,扩大非遗影响力,让更多的社会大众、学者和民间艺人对传统文化有充分的自信和珍爱,让非遗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
广陵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有10余名非遗项目传承人,有扬州剪纸、堆锦画、面塑、古琴、红雕漆、雕版印刷、扬州修脚术等,新联会始终重视发挥非遗大师会员的作用,连续开展非遗进社区、进校园、进景区、进军营等系列活动30多场,推动非遗文化 “活起来”、“火起来”,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让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根植于社会大众心中,让广大群众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和传承人,体现了新联会非遗大师们的使命和新阶层人士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
部分非遗技艺简介
1、“修市井之脚,谱千年文章”——修脚技艺
厨刀、修脚刀、理发刀,扬州三把刀因为贴近生活享誉四方。修脚俗称“剜皮”,扬州人叫“肉上雕花”。修脚其实就是医治脚病,要能做到刀到病除。扬州修脚术,“望问触摸”是要领,而精髓则在于刀工。
2.“庄生庄生果绝技,颠倒花侯窃天意”——通草花制作
通草花制作技艺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草花制作技艺是中国人工制作花类最早的工艺之一。清初,扬州首创了"通草花"。扬州通草花已经形成了一种非常唯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是在扬州这块具有上千年工艺花制作传统的丰厚土壤中孕育生发出的一朵艺术奇葩,是自然之美与人类艺术创作之美有机结合的产物。它既吸纳了传统的绘画艺术、雕塑艺术、盆景艺术之长,而又自成体系,别具一格,因而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3.“大隐于市,余音不绝”——古琴
广陵派,古琴派别之一,创始者为江苏扬州琴家徐常遇,因扬州古称广陵而得名。该派溯源悠久,风格独特,为历代琴家所重视。广陵派中的吟和猱用的很多。
4.“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面塑
俗称面花、捏面人,它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5.“立体国画”——堆锦画
中国画的最早载体是‘帛’,而用丝织物来作的画就是“帛画”。在我们扬州,有一种源于古代的“当代帛画”,那就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堆锦制作技艺”。
6.“唇口下的百态人生”——吹糖人
童年的记忆中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传承千年的捏面人手工艺品,生动逼真的艺术效果,源自于古人的智慧和千年的文化传承。
7.“剪(下)藏乾坤,纸(上)影众生”——剪纸
扬州剪纸是江苏省扬州市文化艺术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扬州是中国剪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唐宋时期就有剪纸报春的习俗。扬州剪纸线条清秀流畅,构图精巧雅致,形象夸张简洁,技法变中求新,形成了特有的剪味纸感和艺术魅力,为中国南方民间剪纸艺术的代表之一。
8.“以针代笔、以线代墨,穿花似锦”——刺绣
扬州刺绣是流传于扬州地区的传统工艺,与苏州刺绣的技艺属同一门类,但由于受扬州历代文化的影响和扬州八怪画派的熏陶,追随中国画的文化内涵和笔墨情趣,"仿古山水绣"和"水墨写意绣"逐步形成扬州刺绣的两大特色。
9.“会说话的‘漆’”——漆画
漆画以天然大漆为主要材料的绘画,除漆之外,还有金、银、铅、锡以及蛋壳、贝壳、石片、木片等。它既是艺术品,又是实用装饰品,成为壁饰、屏风和壁画等的表现形式。漆画越来越走进人们日常生活中了,它增添了艺术感。
10.“匠心竹筑,恪守工匠精神”——鸟笼制作
“户户伐竹制笼,家家遛雀养鸟”每一个作品都由这双饱经沧桑的手制作出来的。制作精良、选材考究,简直堪称鸟笼中的“爱马仕”。充满老茧的双手,不由得让人发出感慨非遗大师的手,这才是真正的匠人之心。
11.“印心雕梦、活化石”——雕版印刷
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称。2006年,扬州的"雕版印刷技艺"项目经申报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以扬州为代表的"中国雕版印刷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