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条例》•专家讲】黄天柱:无党派人士在多党合作中有鲜明功能优势

2021年09月06日 09:43:38 | 来源:统战新语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按:2020年12月,党中央印发了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半年多来,各级各界把学习贯彻《条例》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扎实开展《条例》学习培训,推动《条例》各项规定贯彻落实,进一步凝聚共识、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推动新时代统一战线事业不断巩固发展。9月1日起,“统战新语”开设“学《条例》•专家讲”专题栏目,刊发有关专家学者的观点见解,以期对理解领会、贯彻落实《条例》精神有所启发。

  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教授黄天柱近日在接受独家专访时指出,实践证明,无党派人士在我国多党合作中有着独特的实践价值和鲜明的功能优势。

  2020年底,中共中央印发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条例》中指出,无党派人士是指没有参加任何政党、有参政议政愿望和能力、对社会有积极贡献和一定影响的人士,其主体是知识分子。

  黄天柱表示,没加入任何党派并不意味着就是无党派人士。在我国,无党派人士是一个有着特定内涵和外延的政治概念。《条例》明确了无党派人士的四项基本条件。

  第一,具有无党无派身份。这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无党无派的人不都是且大多不是无党派人士。

  第二,主体是知识分子。这主要区分了无党派人士和无党派群众。广大无党无派的工农群众,尽管在统一战线中居于基础联盟地位,但并非统战意义上的无党派人士。无党派人士是以无党无派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社会群体,主要分布在教育、科技、文化、艺术、医卫、企业、“两新”组织等领域。

  第三,有参政议政的愿望和能力。不是所有无党无派的知识分子都是无党派人士。无党派人士是同中共党员、民主党派成员、共青团员、群众等并列的一种政治面貌,体现的是一种政治身份。很大一部分无党无派知识分子,更加希望专注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对参政议政兴趣较小,可能也不具备相应的能力。那么,他们主要被视为统战意义上的党外知识分子,而非无党派人士。

  第四,需要在社会上和专业领域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能够发挥正能量作用,具有一定的层次。

  黄天柱指出,无党派人士参加多党合作,从一种政治惯例上升为一项制度安排,既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政治设计的成果,体现了中国社会的特点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智慧,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一大特色,也是当代中国的一大政治创造和对世界政党政治文明的一大增量贡献。实践证明,无党派人士在我国多党合作中有着独特的实践价值和鲜明的功能优势。

  进一步分析无党派人士在多党合作中的地位作用时,黄天柱指出,对我国公民而言,即使不加入任何政党,也能够以无党派人士的身份、通过多党合作的制度渠道广泛而深入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由于无党派人士的主体是知识分子,其作为独立的一个方面参加多党合作,也回应和满足了一部分知识分子既希望有序参与政治又不愿受太多组织约束的需求。

  他强调,这为从理论上反驳国内外一些人提出来的诸如“中国是否能成立新的政党”等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对坚持和维护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基本格局、化解敌对势力组党图谋、树立我国民主政治良好形象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

  黄天柱表示,无党派人士参加多党合作,具有灵活平衡的优势。无党派人士可以以民间人士的身份、中立的面貌开展工作尤其是灵活多样的内联外交活动,比如担任政党成员不便于担任的职务等,从而起到有时政党所起不到的作用。

  《条例》明确要求,支持无党派人士加强自身建设。对此,黄天柱表示,无党派人士没有正式的组织形式、系统的组织架构和严明的组织纪律,边界相对开放,这是其鲜明特点和优势,有助于统战部门在更广范围、以更灵活方式开展工作,也有助于提升新型政党制度的包容性和适应性。

  “没有正式的政治组织,不代表是散沙一盘。”黄天柱说,尤其是近年来,各级统战部门和无党派人士共同努力,探索出一些工作载体,包括知联会、建言献策专家组(小组)、党外知识分子智库、考察团、服务团等组织载体。

  黄天柱表示,总体而言,支持无党派人士加强自身建设,要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力量定位,将无党派人士自身建设纳入新型政党制度建设总体布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一体谋划、一体部署、共同推进;要遵循无党派人士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 layer 置顶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