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勇:粮心良行

2021年08月03日 09:29:16 | 来源:连云港市委统战部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今年5月23日,星期日,徐大勇带领科研人员到试验田里察看小麦新品种生长状况。(王统庠 摄)

  坐在会议室里,他黝黑的脸庞一看就让人觉得:“这人不是坐办公室的。”他戴上草帽往农田里一站,一看就让人觉得:“这人就是这块地里的。”

  他就是全国政协委员徐大勇。虽然职务很多:九三学社江苏省委会副主委、连云港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连云港市委会主委、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院长……但是他最喜欢的还是做“半愚老农”。

  因饥饿学农

  徐大勇出生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原赣榆县(现赣榆区)西部的徐山乡。赣榆东部靠海,西部则是丘陵。与东部的居民可以到海里捕鱼填饱肚子不同,西部的居民只能土里刨食。然而,丘陵地带的土地并不肥沃。那时候,七沟八梁一面坡,旱涝不保收,当地每口人一年若能分到几十斤水稻、一百多斤小麦,就算是好年景了。大多数时候,人们都是以山芋干为主食。饥饿,成了徐大勇儿时挥之不去的阴影。

  “农村培养一个大学生不容易,我不能只考虑自己吃饱,也得想办法让乡亲们吃饱。”徐大勇说。朴素的愿望,让徐大勇坚定地走上学农的路。

  品种是农业的根基。所以,徐大勇博士毕业后,又义无反顾选择了水稻育种工作。

  “候鸟”

  在中国从事育种的人,都熟悉两个字:“南繁”。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光热等热带农业资源,海南岛具有发展育种繁殖无可比拟的优势。

  从1984年参加工作起,徐大勇就当起了海南和江苏两地之间的“候鸟”。

  那时候,从连云港去海南,走上一个星期算是快的。返程也是一样。一次,徐大勇从海南出发,经南宁,挤上了到上海的慢车。从上海转车回连云港时,人潮人海中,徐大勇抱紧两箱繁育成功的种子,自己的包却被挤丢了。

  1987年3月,徐大勇从日本留学回到连云港,马上参加了连云港市大麦品种改良中心的筹建工作。为尽快收集到育种资源,他到北京、吉林、陕西、浙江等十余个省市的20多家科研单位调研。有一次,他没有买到坐票,在火车上整整站了两天一夜。就这样,一个多月时间里,他的行程有一万多公里,征集到大麦育种资源400多份,中心成立的第一年就配制了200多个杂交组合。

  按常规,一个品种从配组到选育成功要花费七八年时间,为了缩短育种年限,徐大勇和同事们经过周密推算和调研,找到一年育三次的育种方法,即在本地温室配组,4月收获后到吉林种一季,然后冬天到云南昆明再种一季。就这样,工作步伐加快了,但工作强度大大增加了。

  通过几年的努力,徐大勇和同事们选育出的新品系“港啤1号”在省品种区试中,连续两年产量第一,较原来江苏省推广的品种亩产增加20-30公斤,而且品质也大大提高,深受国内啤酒麦芽厂家欢迎。他们选育出的另一个新品种“港啤3号”,也成为江苏省啤酒大麦主体品种。仅这两个品种,在江苏省及周边地区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在5亿元以上。

  给水稻“治未病”

  20世纪90年代中期,粳稻条纹叶枯病开始在我国黄淮稻区出现,它被称为“水稻癌症”。徐大勇预测此病在未来几年会大面积暴发,便立即着手“治未病”——培育抗病新品种。

  “从那时起,我们每年都会在黄淮平原上奔波,就坐在车上看哪家的水稻长得好,看到好的,就下车去仔细了解,问清楚是什么品种,广泛收集资源。一天跑个一千多公里是常有的事。”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水稻室研究员方兆伟说。

  拿到各种资源,徐大勇和团队就回到连云港进行杂交培育。水稻在连云港进行杂交配组后,必须送到海南岛进行加代繁殖,多代后选出稳定的优良单株,这个过程需要6年。

  为了加快水稻育种的选育速度,徐大勇和团队每年都要去海南的育种基地工作很长时间,克服了工作时间长、生活条件差、与家人聚少离多等很多困难。

  正如徐大勇的预测,到了2005年前后,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粳稻种植区,条纹叶枯病大规模蔓延,一般稻田减产20%-30%,严重的达80%,许多农民严重亏损。

  幸好徐大勇团队早有准备,利用窗口期培育出了连粳4号、连粳6号、连粳7号等多个抗病粳稻新品种,先后大面积推广。特别是连粳7号,不仅抗病性好,而且产量高,亩产达到800公斤以上,深受种植户欢迎。2011年,徐大勇作为主要完成人的《抗条纹叶枯病高产优质粳稻新品种选育及应用》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原来,我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培育出好品种,高产再高产。现在,我们不仅要考虑产量,保障谷物绝对安全,还要考虑品质,适应消费升级。未来,我们还要围绕水稻育种,结合新技术,培育出各种各样的品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今年,我想搞一块试验田,争取三年内针对我们的超高产品种研发配套新技术,让稻麦二季亩产达3000斤。”徐大勇说。

  “半愚老农”

  徐大勇身边有很多农民朋友。每到一地,他总会和当地农民聊天,农民们自然很欢迎像他这样的专家。有农民提出要加他的微信,他从不拒绝。

  “我把选育出来的种子送给这些农民种,看看他们的反映。同时,还能听听他们聊聊农村的新情况,多了解社情民意。”徐大勇说。

  建设黄海粮仓、农资涨价对农民的影响,农村大龄男青年结婚难……徐大勇在政协平台不仅谈论粮食安全、育种科研等专业话题,也经常就“三农”工作中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其中很多想法都来自和农民朋友的日常交流。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也是徐大勇心中的牵挂。成为全国政协委员以来,他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建议》《加强涉农产品舆情监控和引导,保护生产者权益》等提案,以及关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的建议,呼吁多措并举激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粮食种植积极性,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他多次以社情民意信息的形式呼吁关注疫情期间粮食安全问题,提出加大农业生产投入、适当提高大豆种植面积等建议,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

  徐大勇坚信,只有将辛勤的汗水洒向脚下的大地,才能为来年的丰收播种满满的希望。他说:“我就是一个‘半愚老农’。”

  • layer 置顶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