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21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打好种业翻身仗。江苏大力开展种源“卡脖子”问题调研攻关,率先构建种业自主可控创新体系,是书写“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合格答卷的重要内容。
5月26日至28日,省无党派人士围绕“种质资源支撑种业发展”课题,开展重点考察调研。省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曹丽虹、费丽明、倪海清、刘耀武、邱华康参加调研。
深入田间地头、走访种业企业、开展座谈交流……调研组一行把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与科研人员、企业家、相关部门负责同志探讨交流,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
形成共识 认清重要性
构建种业自主可控创新体系涉及很多方面,既需要顶层宏观设计,也需要局部重点布局,该如何统筹,从哪里着手?在第一场座谈会上,镇江市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局、自然资源局、农科院等部门负责人、企业家代表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以镇江为代表的苏南地区在种业自主创新方面的现状与“卡”点。调研组成员们一边听、一边记,并和大家互动交流。
为充分了解全省情况,调研组又分别在淮安、南京召开座谈会。“省内种质资源共享机制不完善,种质资源实现全方位共享任重而道远”“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周期性长,现有科技评价体系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座谈会上,与会人员谈感受、指问题、提建议,帮助调研组了解地方实情,在加强前瞻性谋划和创新性思考上下功夫。
“江苏是农业大省,也是种业大省,种业科研、繁育和保供能力均处在全国前列。但在种质资源鉴定利用、良种培育技术、种子企业自主创新等领域短板依然明显。”省知联会副秘书长、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赵涵说。
聚焦难点 提升竞争力
种业是关系民生的重要产业,大力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是江苏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目前我省在育种研究领域还存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亟须攻关,基础研究与原创能力需要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需要完善。
“目前企业的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科研和育种上的占比各有多少?”“种业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具体有哪方面?”“种业政策扶持、推广平台、经费保障等方面有哪些不足?”调研组走进句容嘉华种业、淮安大华种业、南京中江种业,与科研人员、企业负责人深入交谈,寻找提升种业“卡脖子”领域核心竞争力的突破点。
“要加大对我省种业自主可控创新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激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省知联会理事、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往祥坦诚直言。
补齐短板 拿出真举措
构建种业自主可控创新体系,体制机制是基础,精准投入是关键。种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缺失、科研人员评价体系不尽科学、种业企业引人难留人难……每到一地,调研组成员都注意搜集当地种业相关部门负责人提出的突出问题,并与他们沟通交流、交换思路、碰撞观点。大家一致认为,一方面要大力推进种质资源的精准鉴定,加大对省级种质资源综合基因库的建设力度,另一方面要构建灵活有效的配套机制,完善与种业创新相适应的人才评价、资金扶持、知识产权保护、农民利益保护等相关体制机制。
“在新形势下,江苏必须抓住机遇,抢占种子产业科技创新的制高点,构建让基础研究沉下去、让科企合作深下去的体制机制,为中国种业在国际种业中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贡献江苏力量。”省知联会会员、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陈熙说。
调研结束后,省无党派人士调研组将在此次调研基础上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向省委提出有关建议,为打好种业翻身仗献计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