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农工党扬州市委组织市委委员、各基层组织负责人赴高邮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这是市委开展“为党庆生90周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系列主题活动之一,始终做到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
农工党员们首先来到以彭雪枫烈士名字命名的华中雪枫大学旧址。该旧址位于高邮古镇界首太平街,修缮后的建筑基本保持了原貌,校部办公地点的门窗设置模仿了延安窑洞的建筑风格,现仍清晰可见。华中雪枫大学成立于1946年4月,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一所军事化高等学校,时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兼任校长,系现今南京陆军指挥学院的前身。该旧址于2011年4月启动修缮和布展,同年12月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是一座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2015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目前已成为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透过陈列的一幅幅生动图片、一份份珍贵史料、一件件革命文物,仿佛再现了70多年前的烽火岁月。”农工党苏北人民医院基层委员会秘书长龚琳深有感触地说。
在古镇界首,党员们还参观了该镇历史陈列馆,领略了久负盛名的界首茶干的非遗传承技艺以及地处大运河与高邮湖之千年积淀——农耕文化、渔业文化。
辞别界首,党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另一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
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烙有中西合璧的民国建筑风格,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原政委周克玉上将题写馆名,位于高邮市区熙和巷70号,现为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省级文保单位,系扬州唯一的国家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央视纪录片《东方主战场》《最后一战》摄制组曾在高邮拍摄抗日专题。自2015年12月26日“胜利广场”落成并对外开放以来,已成为扬州地区,乃至省内外一个重要的独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国内数十家媒体曾聚焦高邮,讲述此次战役。
据曾经的《解放日报》报道: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1945年底,在苏皖边区政府南面还有一座县城没有解放,仍然被日伪军占据着,这就是高邮城。1945年12月19日-26日,经中共中央军委批准,华中野战军第七、八纵队和地方武装,新四军华中军区坚决执行朱德总司令的命令,派部队受降,对拒绝投降之日伪武装坚决予以消灭。在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亲自部署和指挥下发起高邮战役,华中野战军在高邮对拒绝投降的日伪军发起进攻,并一举收复高邮城,这是抗日战争中解放的最后一座城市,并且是全国范围内歼敌最多的县市之一。
“通过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的参观与再受教育,我们深感加强思想建设的重要性,‘提高政治站位,把握正确方向’,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始终把这一观念贯穿于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为国家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农工党市委委员、扬州大学博士生导师陶建平如是说。
“古有秦少游,今有汪曾祺”。在邮期间,党员们还走进了汪曾祺纪念馆,领略了高邮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著名作家汪曾祺被誉为我国‘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其文学影响力非但没有因他离世而削弱,反而越来越凸显”农工党高邮市总支主委明昌岗说道。
此次高邮之行,党员们纷纷表示,爱国主义教育无论什么时代都不会过时,通过参观再教育必将进一步激发大家的家国情怀,也必将进一步激励农工党人投入健康扬州、美丽扬州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