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一带一路”多国抗疫国际交流云会议——“中华药膳”养生抗疫

2020年06月05日 11:05:37 | 来源:三亚公共外交研究所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2020年5月16日下午,由中国三亚公共外交研究院携手“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机构,共同举办了第四次“一带一路”多国抗疫国际交流云会议。通过线上交流的方式,围绕“中华膳食养生与抗疫”主题,促进“一带一路”国家就疫情防控开展交流对话,推动各国加强经验分享和抗疫合作。来自中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新加坡、日本、巴布亚新几内亚、澳门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餐饮医疗及相关机构代表参加。

  马六甲历史城区(鸡场街)工委会常务副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暨江苏省海外联谊会名誉副会长拿督威拉颜天禄表示,郑和就是联系着江苏和马六甲的“明信片”,两地的渊源可回溯到六百多年前郑和下西洋。江苏太仓是郑和下西洋出发的地方,郑和及其船队途经马六甲时设立了“官厂”,在马六甲进行贸易和补给所需物资。基于当时交通条件所限,他们在等待季候风再次扬帆远航之际,逗留在鸡场街一带解决衣食住行等需求,也间接地传播了中华文化。官厂遗址在今鸡场街一带仍保留了大量的文物,经多次交涉后最终在2008年成功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三亚公共外交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孙治国介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国各部门积极开展防控工作,取得了抗疫的显著成效。从现代传染病防疫学的角度说,实施隔离、环境消毒是阻断疫情传播的有效途径。中国传统餐饮文化和中医学中蕴含的养生智慧,对于提高人体正气、增强免疫力、有效抗击疫情,也大有裨益。

  此外,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大批劳工在明清朝到东南亚一带后从事体力活。劳工在饮食上针对东南亚一带气候稍作调整,研制出兼具充饥和保健祛湿等功能的“肉骨茶”等药膳,同时依据节令搭配合适的饮品解暑清热。如今,人们依旧沿袭先辈传承下来的饮食习惯,再根据时代和不同地域进行创新,形成具有浓厚本土特色的产物。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家应从日常生活中做调整,从饮食上着手改变以增加免疫力对抗病毒。

  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立足“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发挥作用”的办公宗旨,以服务国家、社会、行业、企业为已任,现有团体会员6800多家,现为国家5A级社会组织、江苏省示范性社会组织。该协会执行会长于学荣针对今日分享主题提出“药食同源”的概念。他说,经过人们以药物和食物烹饪加工制成的膳食为药膳。其制作方式以兼顾药膳滋味可口为大前提,同时也必须遵循“四气”、“五味”、“药借食味”和“食助药性”等原则。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多个部门联合推出药食同源健康养生系列菜品,以此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使者,让全球各国人民分享中华文化,也是惠侨工程中餐繁荣计划的行动之一。

  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营养膳食委主席毛俊同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发生了多次瘟疫,经先辈苦心钻研后在药膳方面已取得成就。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间,他们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同时也将当地的特色菜肴与中药作结合,致力于研发与大众口味相符的药膳菜品,得到了热烈的响应。他们也计划将相关菜品编辑成册达到宣传的效果,让民众能掌握养生知识,从中起到预防和强身健体的作用。

  中国烹饪大师及中国国际高级营养师包明献则以“阴阳”和“五行”对此课题进行分享。从药膳方面而言,“阴阳”和“五行”是相辅相成的,人类必须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点。他对两者各举一例进行说明,荤食的狮子头中混合鱼肉(代表“阴”)和鸡肉(代表“阳”)以及蔬果方面青色(对应五行中的木)和红色(对应五行中的火)之为例,补充能量之际也符合“阴阳”及五行的概念,达到平衡之道。人体在大自然中获取食材并摄取所需的能量时需慎选食材,适当的搭配达到“天人合一”之效。

  于学荣、毛俊同、包明献等中华餐饮行业杰出代表先后发言后,东盟-中国工商总会总会长杨天华、东盟经济时报总编辑韩宗渭、中缅经济合作发展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宋保江等进行了交流。

  本次会议得到了江苏省委统战部、江苏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等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得到了东盟-中国工商总会、马来西亚中医总会、国际郑和协会筹委会、马六甲历史城区(鸡场街)工委会、郑和•朵云轩(马六甲)艺术馆、中缅经济合作发展促进会等国家和地区相关单位的积极参与。

  • layer 置顶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