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材料、分析技术专家,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中国科学院教授……这一连串头衔让记者下意识将张炜定义为两鬓斑白、耕耘于学界多年的老学究。然而,当见到张炜时,却实实在在地诧异于他的年轻。眼前的张炜气质儒雅,一派学者风度。1981年出生的他主要从事纳米材料、分析技术的应用研究,及其相关仪器的研制与开发。虽然已经拿到新加坡绿卡,但他依然心系祖国,心系家乡,时刻关注港城的发展。
灌河边长大的翩翩少年
张炜出生于灌南县新安镇曹庄村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是村支书,他是家里的长子。“我小时候就读的是村上的小学,毕竟是乡下的小学,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差。”张炜感慨地说。当年,他就读于红星小学,上到五年级时,同学们纷纷转学到县城小学,一个年级只剩下十几个人。那时候,学校领导到他们家做工作,他是班级里学习最好的,父亲又是村支书,如果他也转学了,估计剩下的同学也会转学,学校就没学生了。就这样,张炜一直在红星小学读到小学毕业,并以优异的成绩升入灌南第三中学读初中。
在灌南第三中学,他的成绩依旧名列前茅。“说起来,我特别感谢我初中的班主任老师,没有他的鼓励,就没有今天的我。”张炜说。原来,上初中后,大部分同学的目标并不是读高中,而是想考时下最热门的师范学校,毕业后当一名老师。但当时张炜的想法和班主任老师不谋而合,那就是报考重点高中,因为上了重点高中之后才能够有机会到大学进一步深造学习。
然而就在中考前,张炜大病了一场,还去南京做了手术。“因为生病我前后落下了大半个学期的课,而且由于刚做完手术身体还虚弱,爸妈都不让我看书太晚,让我多休息。”张炜回忆着那段时光。尽管如此,他还是凭着过硬的功底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江苏省灌南中学。高考又考上了苏州大学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我还记得小时候,爸爸带着我在河边捉鱼、钓龙虾、摸蚬子……那承载着我许多美好的回忆。”提起儿时趣事,张炜对家乡充满着眷恋。
纳米材料、分析技术领域的专家
2004年,张炜大学毕业,获得新加坡教育部全额研究奖学金,赴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我记得刚去报道的第一天,导师就丢给我一堆英文文献,让我一天之内看完,第二天和导师讨论。”初来乍到,还来不及熟悉环境,他就一头埋进紧张的学习和科学研究中。
新加坡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尤其是高校里对英语的要求更高。“其实我的英语功底还是很好的,但是刚开始,跟大家一样,压力还是挺大的,室友说我连做梦都讲的是英语。”张炜笑着说。但是他敢于开口,从不放过任何英语交流的机会,很快就适应了那里的语言环境和工作节奏。更让他的导师惊讶的是,本科毕业直接读博的他,动手能力很强,丝毫不逊色于实验室里的其他已有几年科研经验的博士。对此,张炜很感谢母校苏州大学:“我在大学里成绩突出,乐于钻研。老师发现了我的科研潜力,将我选拔进入实验室,提前接受了系统的科研训练,这为我以后的科研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张炜仅用四年时间就取得了药学系理学博士学位。读博期间,他致力于肝癌抗癌药物的研究开发,并获得了一项抗癌药物的国际专利。“那时候,几乎天天泡在实验室里,要对实验设计进行反复的验证,一天十几个小时是正常事,有时候忙得连饭都没时间吃,就带点面包进去啃。还好,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张炜提起当年的科研历程,还充满自豪。
博士毕业,张炜又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生物、化学传感器研究及相关仪器研发,并顺利拿到了新加坡绿卡。此后,他一直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进行研究项目合作,担任Photonics Today 期刊副主编,《光散射学报》期刊编委,Op-tical and Quantum Electronics 期刊客座编辑,并担任Nanoscale,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Engineer-ing,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等20余种国际期刊的特邀审稿人。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邀请报告多次,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0余项,登记软件著作权1项,授权国际专利(国际、美国、欧洲)1项。
根在港城的游子
在新加坡读博士期间,张炜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根在连云港》,他写道:在新加坡,我学到了最先进的药物化学技术,在学术方面大大地充实了自己。然而我总觉得在漂泊,缺少了一份归属感。是啊,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根在连云港。
为追逐心中的梦想,张炜远涉重洋,凭借勤奋和睿智,成为纳米材料、分析技术领域的专家。身在异国的他,一直关注祖国和家乡的发展。2011年,他接受了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的邀请,回国继续从事自己热爱的学术研究,他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重庆市科技攻关等关系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科研项目10余项,在纳米材料和分析技术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在进行产业推广应用。他还担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激光拉曼专业技术委员会委员,重庆市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理事,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在NPG Asia materials,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al,ACS Applied Materials&Interfaces等相关研究领域国际期刊上发表SCI研究论文60余篇。
“我是土生土长的连云港人,我有很深的乡土情结,我的根在那里,所以我更要回馈家乡。”提到家乡,张炜充满感情。每年,他都会回连云港看望家乡父老,感受家乡变化。遇到什么好项目,也总是第一个想到连云港。“我手里有几个新能源、新医药和环保产业项目,想看看如何在家乡连云港把这些项目落地。毕竟是自己长大的地方,有一份不一样的感情,总是希望肥水不留外人田嘛。”张炜笑着说。
提到家乡的变化,张炜深有感触:“现在家里变化太大了。就我们村里,过去都是泥泞的土地,一到下雨天都没法走。现在都是水泥路了,村容村貌也大变样,乡亲们的生活水平也明显提高了。而市区更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林立,和大城市差距并不大。”他认为,连云港现在面临着非常好的发展机遇,“一带一路”、江苏沿海开发等在此叠加推进,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每次回家,都觉得有新变化。我是连云港人,在新加坡居住,又在重庆工作,这三个地方都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节点,我也希望自己能尽最大努力为‘一带一路’沿线的交流合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相信,家乡会变得越来越好,我也会继续为连云港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连云港市委统战部推荐)
原文刊载于《华人时刊》2020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