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守护“星星的孩子” ——记九三学社成员、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所长柯晓燕

2019年10月23日 14:23:38 | 来源:挚友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近日传来喜讯,九三学社南京市委员会有三位成员荣获“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其中的一位就是来自九三学社南京脑科医院支社的成员柯晓燕。

   柯晓燕,博士,儿童精神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佛罗里达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现为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所长、WHO儿童心理卫生科研与培训合作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儿童认知与脑功能障碍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儿童青少年精神病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致力临床

   自1991年进入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工作以来,柯晓燕就一直从事着儿童精神科的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她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在诊治过程中,她始终坚持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热情的服务态度,因此深受患者家长的赞誉。连续两届被评选为“百姓信任的医疗专家”。

   在“搜狐网”健康频道上,患者家长分享看病经验时说:“柯主任是一位经验丰富,待人和蔼的好医生,虽然门外排满了好多患者,但她还是很有耐心的跟我们商讨哪个方案对孩子是有利的。真的由衷感谢!用医德高尚评价一点都不为过。希望能帮助更多的患者,不走弯路。”还有一位家长说:“晚上6点多看上的,第一,柯医生的态度,是我见过医生里最好的,温柔,仔细,作为心理科医生,简直100分,我是外地患者,慕名而来,果然没有失望,太值得了,医生与孩子的交流非常亲切,孩子在回去的路上说,还想再和那位医生阿姨聊一会儿天,听完我真的感动。第二,专业。助手在了解完孩子的基本信息以后,柯医生主要和孩子沟通,时间大约10分钟,问了许多问题,和孩子的互动看着暖心。当得知我孩子没有当地医生所诊断的那么严重后,我的天空都晴了,柯医生给了我们最好的建议,也告知我们哪些干预课程有效。我非常感谢,好医生!”

   今年是四川汶川地震十周年。回首十年前的2008年5月17日,柯晓燕随卫生部心理危机干预医疗队奔赴四川,参加汶川地震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救援。因为工作出色,她获得了“江苏省卫生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抗震救灾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名医传承在科研上

   自1982年起,在被誉为“中国儿童精神医学之父”陶国泰教授的带领下,孤独症的临床诊治一直是脑科医院儿童中心的主要技术特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近20年来,柯晓燕及其所带领的团队传承了这一技术特色,并进一步立足于孤独症领域的学术前沿,紧紧围绕孤独症诊断的有效性指标的筛选和早期干预模式展开了系列研究。相关工作发表论文论著100余篇,专著9部,其中SCI及SSCI收录论著20余篇。近5年主持国家级课题7项、省级以及市级课题3项,获江苏省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南京市科学进步三等奖各一次、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二等奖两次。

关爱“来自星星的孩子”

   孤独症患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患儿往往存在严重的社会交往障碍和交流障碍。他们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孤独地闪烁着微弱的光芒,因此被称为“星星的孩子”。

   如何与“星星的孩子”交流,柯晓燕说:“沟通是双向的,你只要花一点时间去等待,对方会给你信号。”

   为了更好地与患儿进行交流,让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接纳与关爱,柯晓燕详细了解了各年龄段儿童的语言、兴趣特点,在她的建议下,儿童中心整体被装饰成了粉红色,连角落里都有着别出心裁的童趣装饰,成为了孩子们温馨的小小港湾。

   柯晓燕致力于孤独症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以及脑机制的临床研究,这一系列工作引领了国内孤独症临床诊治的方向,使得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成为国内著名的孤独症诊断及干预中心之一,近十年全国各地到该中心接受诊治的病例增加了近30倍,建立的本土化的孤独症早期干预模式在国内20余家单位得到推广及应用。

   由于柯晓燕在研究孤独症领域工作成就突出,她2009年被评为江苏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学鉴定专家库成员和南京市中青年行业技术学科带头人;2010年作为全国六位专家组成员之一参加了卫生部《中国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的编写工作;2012年9月成为全国自闭症儿童家庭关怀行动专家组特邀专家成员之一。2009至今,柯晓燕入选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第七批次、江苏省第一批卫生领军人才、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并且两次入选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

   此外,柯晓燕自2012年加入九三学社以来,一直积极履行九三学社成员的各项职责。她经常放弃宝贵的休息时间,参加市委会和支社组织的中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进社区义诊等社会服务活动。在活动现场,她始终不厌其烦,认真倾听,细心诊断,耐心解释,患者满怀希冀。柯晓燕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认真撰写信息、提案,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建言献策,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杨纶先、九三学社南京脑科医院支社)
原文刊载于《挚友》2018年第3期

  • layer 置顶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