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是少数民族散居地区,截至2018年底有51个少数民族成分,少数民族人口约1.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约9500人。全市有7个民族村、6个民族组。近年来,连云港市民族工作部门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五个振兴”目标,结合民族村实际,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培养少数民族人才,推动民族村产业振兴,改善生态环境,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取得积极成效。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民族村带头人作用。近年来,连云港市加快推行“党组织领导、议事会协商、村委会实施、监委会监督、村民参与”的社区治理模式,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着力加强民族村党组织建设,完善民族工作组织架构。连云港市各级民族工作部门还充分发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致富带头人和种植养殖技术骨干的典型示范作用,带领各民族群众共同致富,推动民族村全面振兴发展。
积极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吸引人才投身民族村发展。近年来,连云港市民族工作部门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打造少数民族干部、少数民族专家、少数民族企业家“三支队伍”。充分发挥“三支队伍”和少数民族社会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深入民族村指导发展。探索设立农村人才服务站,开设农村少数民族群众增收致富讲习所,帮助农村少数民族群众转变观念,主动创业。建成一座少数民族培训基地,多次举办少数民族群众技能培训活动,培养了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历史机遇,加强与外界的业务联系、交流学习,吸引客商到民族村投资兴业。
坚持发展特色产业,大力推动民族村产业振兴。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连云港市创新举措,积极实施“一村一策”“一村一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组建少数民族群众合作社联合社或农产品行业协会,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产业化经营,坚持走工厂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发展道路,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带动少数民族群众增收致富。立足民族村的区位优势、资源特点和产业基础,重点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农业产品深加工以及特色手工业等产业项目。近年来,连云港市先后投入300多万元,逐步打造了左庄村鲜切花种植基地、黑林村蓝莓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基地、二队村泥鳅水蛭养殖基地等,切实让少数民族群众享受到优惠政策、帮扶资金以及基地项目等带来的发展成果。借助“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组织开展“企业联村”行动,鼓励民族村参与农村电商发展。利用直播平台开展特色产品经营销售,拓宽发展思路,推动民族村早日实现全面小康。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改变传统的发展观念,充分发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民族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提高各族群众福祉方面的引领作用。加强绿色、生态、环保理念宣传,不断激发各族群众改善村庄面貌、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和创造力。近年来,连云港市争取资金1000多万元,不断加强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及绿化、亮化等配套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提升各族群众的幸福感。开展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专项活动,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扎实推进民族村绿化美化,不断提高民族村整体绿化水平。切实做好夏秋季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还田工作,逐步把民族村建成生态和谐、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
积极开展多样文体活动,丰富各族群众精神生活。连云港市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进民族村宣传教育活动,精心组织开展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主题实践活动。推动文明民族村建设,开展“民族和谐家庭”评选活动,引导各族群众争当 “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近年来,连云港市先后举办了4届少数民族文艺演出、4届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组织各族群众积极参与活动。每年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期间,民族村都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积极营造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氛围。
下一步,连云港市将进一步推动民族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为全市民族工作再上新台阶、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连云港市委统战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