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市现有苗、土家、侗、彝、布依等35个少数民族,共3802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0.4%。针对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状况,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把改革的红利惠及到少数民族群众身上”的工作思路,坚持把少数民族扶贫开发工作融入全局来谋划布局,从事关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高度来统筹安排和推进实施,确保在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精准识别为基础,切实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
精准确定少数民族贫困对象是做好扶贫工作的先决条件。去年以来,我市大力实施“双六双帮”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强化精准帮扶,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
1.坚持程序标准。围绕入户核查要实、数据审查要精、建档资料要全的要求,组织各区镇、村,严格按照农户自我申报、村讨论公示、区镇审核、市认定、疑议复核的程序,确定建档立卡的低收入少数民族贫困户,做到不漏报一户,不虚报一人。共有52户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列入全市“双六双帮”工程。
2.落实职责任务。为保证精准识别的准确性,把准识别标准,强化建档立卡工作的村主责、镇主管、市主查的责任落实机制。专题召开建档立卡工作动员部署和业务培训会,开展专题辅导,明确工作责任。专门成立建档立卡专项工作指导小组,提供业务指导,加强检查监督。
3.细化扶贫台帐。全市共确认少数民族建档立卡对象52户、171人。在信息采录上突出“全”,全面准确掌握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基本情况。在业务数据上突出“准”,建档立卡数据信息与社保、医疗、教育等部门信息一致。建立了精准扶贫数据电子档案,实现对少数民族贫困户管理的精细化、动态化。
二、以精准施策为核心,切实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
在少数民族精准扶贫工作中,围绕“谁来扶”的问题,海安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带动、社会参与、整体推进”的原则,强化组织领导,健全结对帮扶机制,整合社会帮扶资源,形成扶贫工作合力。
1.构建组织帮扶体系,强化工作力度。按照市主抓、区镇主责、属地实施的原则,建立健全市、区镇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的扶贫工作组织架构。市委、市政府定期召开扶贫工作交流会、推进会,设立10个督查组检查指导区镇扶贫工作,确保有序推进。
2.建立结对帮扶机制,明确工作要求。一是实施机关部门、科级干部结对帮扶全覆盖。按照室、镇机关帮村工作安排,为52户少数民族贫困户分别明确帮扶责任部门,落实一名副科职以上干部结对帮扶。二是常态化走访慰问。结对人员每季至少走访一次贫困户,帮助解决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每户每年资助现金不少于2000元,让帮扶对象感受到亲情和温暖。三是制定考核激励办法。将结对帮扶工作作为机关、个人目标考核重要内容,作为干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参照。
3.整合社会帮扶资源,凝聚工作合力。市委、市政府在履行脱贫攻坚主体责任的同时,注重引导、发动全社会参与扶贫工作。协调慈善会、老促会等社团组织积极参与, 鼓励有意向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的企业、职工,开展结对帮扶。组织动员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优先救助少数民族困难群众。组织宗教人士从解决少数民族帮扶对象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入手,开展以助学、助医、助困、助老为主题的“四助”活动,扶持少数民族困难家庭,年资助金额30多万元。
三、以精准帮扶为关键,切实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
解决好“怎么扶”,事关扶贫攻坚整体成效。从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因户而异、因人而异,根据贫困原因和类型,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措施,一户一策,对症下药,已有10户低收入少数民族贫困户脱贫摘帽。
1.以就业促进脱贫。实施“家门口”扶贫就业工程,优先推荐少数民族贫困劳动力“家门口”就近安置就业。开发农村保洁员、乡村公路养护员等农村公益性岗位,优先用于安置符合条件的少数民族贫困劳动力就业。资助50多万元建立10个少数民族扶贫基地,吸纳200多名少数民族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南通凯信家具有限公司利用本部及“厂外加工点”安排50多名少数民族贫困劳动力就业,人均年收入3-5万元。雅周镇蒋厚荣创办惠农草制品专业合作社,引导周边10多名少数民族贫困劳动力从事草制品加工,人均年增收4-6千元。
2.以培训带动脱贫。市委统战部(民宗局)会同人社、农业农村、妇联、残联等部门单位,根据贫困劳动力的身体状况、文化程度、技能特长、个人意愿等特点,结合我市产业特色,开设了种植、养殖、服装、电子商务等培训课程,培训少数民族人员190多名,提升劳动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南通苏中纺织有限公司针对30多名文化程度低、就业技能差的少数民族员工,与职教部门联办少数民族技能培训大专班,组织员工开展岗位大练兵、技能大比武活动,壮族女工梁永熙技能出色,获得南通市“五一”劳动奖章,当选为省、市人大代表,白族女工杨金水管理有方,当选为省、市工会代表。去年以来,全市人才市场共协调8家企业为技能培训后的18名少数民族群众解决就业。
3.以创业推动脱贫。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创业能人、少数民族勤劳致富带头人、少数民族扶贫项目引领示范及载体作用,支持有劳动能力、有致富愿望的少数民族家庭发展种植、养殖业和传统手工业,帮助少数民族贫困户增强造血功能,提高自我脱贫能力。高新区土家族青年王成宪,立志改变贫困的现状,鼓励其兴办养猪场,成立海安欣雁生猪专业合作社,去年存栏母猪500多头,出栏育肥猪10000余头,利润500多万元。在王成宪的带动下,附近的多家少数民族群众走上了创业致富的道路。滨海新区缪建创建兴业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获得省民委扶贫项目资助,指导周边15户少数民族家庭从事食用菌项目,代培植菌种、代技术指导、代产品收购,户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
4.以教育支持脱贫。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我市大力推行教育扶贫,建立上下联动机制,实施贫困少数民族学生精准帮扶计划,通过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对低收入少数民族家庭在读子女进行扶持,资助范围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5个阶段,并设立了每年总额20万元专项奖学金,杜绝因学致贫、因贫辍学现象发生。全市社会各界每年对低收入少数民族家庭学生资助经费在20万元以上。
5.以医疗救助脱贫。对身患重病、大病的少数民族贫困人口,通过政策帮助解决医疗费用,有效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对少数民族低收入农户全部免缴应由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养老保险,开辟就医“绿色通道”,尽可能减轻患者医疗费用负担。全市有10户少数民族家庭获得近10万元的医疗救助。
6.以社会保障脱贫。对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做到应保尽保,给予每户每月免费用水5吨、免费用电15度、有线电视收视费全免资助。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靠自身的条件没有脱贫可能性的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由社会保障实施政策性兜底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