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读书心得(省委统战部研究室 孟洁)

2018年08月22日 15:32:09 | 来源:省委统战部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我们发展的巨大成功,就是自信的最重要依据。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在“四个自信”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我们谈到道路、理论、制度“三个自信”,应该底气十足,为了国家、民族和人民,就应该这么干,不被任何人、任何事所动摇,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为什么又特别强调文化自信?我觉得认识是更加深刻的。

  首先,文化自信是支撑“三个自信”的基础。中国文化从古代文化到现代文化,都成为民族振兴、社会前行的进军号角,成为滋养人类社会发展的阳光雨露,规范和教育着人们,引导和鼓舞着人们,从一个时代奔向另一个时代。而今天的文化自信,则是支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如果缺乏文化自信,那么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很难支撑起来,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其次,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相互影响,交相辉映。文化深入于人的一切活动,一切方面,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它不像道路、理论、制度自信有特定的固定空间和具体历史条件。道路自信说的是路径,方向,理论自信说的是行动指南,制度自信讲的是行为规范。而文化自信不仅渗透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中,而且相互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利用,相互影响。比如,书中谈中国梦的人民立场时引申《礼记•大学》的“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谈共享发展时丰富《吕氏春秋》的“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也”,谈从严治军援引《说苑•指武》的“令行禁止,王者之师”,谈人类命运共同体时宣扬“以和邦国”“和而不同”等传统文化价值理念……这些引用和论述,都体现出文化渗透于社会发展之中,无处不在,与道路、理论、制度自信五色生辉。

  任何一个民族都要从自己的文化中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前瞻未来。文化自信是基于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而提出来的,同时又是对往古来今的中华文明深切的价值关切,包含着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对现实环境的自信以及对未来前景的自信。

  首先,是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优秀传统文化是过去中华民族奋斗历程的见证,更是今天中华民族固本开新的精神动力。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今天的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自觉坚守“本我”、开放面对“他者”,只有如此,才能使中华文化始终焕发光彩。

  其次,是对现实环境的自信。就是对中国现实发展道路的自信。十九大报告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了统一的叙事,为当代中国的道路自信提供了保障和底气。

  最后,是对未来前景的自信。从过去和现在的文化发展进程中预见本民族文化未来的发展前景,即本民族文化发展的未来性,这是民族、国家自信的底气所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战文化自信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统战文化是党在长期的统战工作实践中形成的关于统战工作的战略理念、制度机制、工作路线、思想方法等的总和。

  统战文化包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它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合文化”,它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的统战文化传统,它也吸收、借鉴了世界上一切有益文化成果。

  统战文化也包含着丰富的现实环境内容。从业务种类层上看,包括民族团结文化、党派合作文化、宗教和睦文化、工商奉献文化、无党派凝聚文化、统战机关文化等;从工作方法上看,包括统战工作实践、统战管理的规范、统战职业规范等;从理论上看,还有统战思想和理论、统战宣传调研、统战社会认识和社会影响等。

  统战文化还包含着未来前景内涵。新时代的统战工作是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相连的,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相连的。当前,构建“大统战”格局,就是以文化认同实现统一战线的最大动员。“大统战”格局之“大”,不只是统战工作范围的延伸,也不局限于统战工作机构的力量整合。关键在于统一战线站在文化自信的高度,以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实现了对全体中华儿女最高的文化归类,用文化认同拓展出统一战线最为广阔的外延。

  对于统战文化的传统、现实和未来内涵,在当前的发展中还存在认识不足、规划不够、资源不多、交流缺乏等问题。

  有认识方面的偏颇,如认为统战宣传就是统战文化等;有机制体制方面问题,目前统战文化发展规划等几乎还是空白;有资源未能充分利用,如统战互联网平台未能充分发挥;有方式方法问题,如成果难以转化、渠道题材单一等。

  统战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历史工程,也是充满探索、挑战的现代新型工程。建设好统战文化,对于新时期统战工作开展有重大指导和推动意义。

  新时代如何建设统战文化?

  一、规划研究,建设有的放矢、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互动的统战文化。统战部门要根据统战工作、及未来发展的需要,针对统战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借鉴其他领域先进文化发展的经验,制定科学化、规范化的统战文化规划,对统战文化建设予以制度保障和明确的目标导向,使文化建设有的放矢、有章可循。注重从统战工作实践中总结和提炼文化精华,注重用统战文化来指导统战工作的开展,使理论和实践相得益彰、互为促进、相融并济、良性互动。要加强统战文化研究和转化,兴起统战各阶层学习、研究、实践统战文化的热潮,努力变枯燥为生动,变理论说教为自觉践行,变书本文字为鲜活行动。

  二、推陈出新,建设有新时代气息、与时俱进、先进的统战文化。建设与时俱进的新统战文化,要摒弃陈旧的观念,用新观念、新思路、新视角来开展工作,努力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当前,就要与学习习近平新思想、实现中国梦、两个一百年目标联系起来,与现代化建设大局联系起来,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联系起来,及时吸取新鲜血液,保障统战文化的先进性,为统战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打好坚定的基础。要及时学习新出台的统战文件,不拘一格、形式多样地坚持开展学习培训。

  三、以人为本,建设有强大凝聚力、感召力、亲和力的统战文化。统战文化支配着统战群体的价值取向,决定着统战群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统战工作的对象和受众是活生生的人,要通过合适有针对性的文化传播方式,对统战对象以春风化雨般地文化感染和人文关怀,潜移默化,加强引导、从思想层面和观念层面加强统战,努力营造和谐、向上、团结、亲和的良好氛围,满足不同人群,特别是新阶层人士、年青一代、青年学生等的文化需求。同时要发挥统战成员人才聚集优势,挖掘他们的统战文化潜质,进行资源整合利用,相互激励,共同发展。要加强统战宣传,提高统战公信力和满意度;要选树统战先进人物典型,树立先进精神文化的典型。

  四、求同存异,建设兼收并蓄、包容、普遍、多元的统战文化。统战工作性质和统战对象的特殊性、多元性、复杂性、广泛性决定了统战文化建设必须有容乃大、兼收并蓄,以宽大的胸怀来接纳不同种类和特点的文化因素,“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尤其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和矛盾多发期、思想的多元化,统战文化要在“取其精华、除其糟粕”的基础上,兼顾文化差异和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充分考虑民族、党派、职业、语言、地区等差异,尽可能多的吸纳和包容。

  五、不拘一格,建设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统战文化。要拓宽统战文化传播和发展的各种渠道和平台,打破自我封闭的壁垒,不拘一格,开阔视野,充分利用好互联网等科技平台,筑好统战文化的阵地、丰富文化载体和表现形式。特别应该下沉,向基层乡村、社区倾斜。在内容上,要加强研究,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努力建设生动活泼、喜闻乐见,让统战成员,乃至普通民众都易于接受的统战文化,并且尽可能地让统战文化与各种生产活动、工作方式都有机结合,扩大影响面和受众人群。

来源:省委统战部  作者:省统战机关党委  
  • layer 置顶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