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下午,以“科技创新 引领未来”为主题的紫金山科技论坛在宁举行。作为第三届江苏发展大会系列活动之一,此次论坛大咖云集,著名科学家代表、外籍嘉宾、两院院士,以及科研机构、企业代表欢聚一堂,论坛发言精彩纷呈。
3个多小时的“视听盛宴”中,7位国内外科技界知名专家分别在人工智能技术、量子科技与未来产业等方面带来国际最前沿的科技动态,对如何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等方面提出真知灼见,并就高水平科技创新引领江苏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在观点呈现和思想碰撞中,“科技创新 引领未来”的内涵越发清晰。
聚焦国际前沿,展望未来图景
作为当前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沿,人工智能语言模型见证着人类科技的突破。“2013年,一部好莱坞电影讲述了人与人工智能相爱的故事,10年后的今天,ChatGPT出现了,或许可以宣告我们终于来到人机共生的时代!”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郭毅可把话题落在了人们普遍关注的人工智能语言模型。
“人工智能语言模型背后其实就是各类智能功能的叠加,通过大量的文本数据输入来实现人工智能的感知。”郭毅可举例,机器输出可以预测的文字接龙。如“一只猫在追____”的后续文本,就大概率是“老鼠”,长此以往在人类的反馈下不断强化学习,构建超大规模模型就成为可能。“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ChatGPT就是对整个人类互联网知识的信息压缩和凝练。”
语言模型显然只是人工智能较为基础的阶段,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还可以生成图片、音频、视频,最终将达到更为高阶的阶段,人工智能将无所不在,完全实现人机共生。郭毅可展示了一个完全用人工智能生成的庆祝香港回归25周年的视频吸引了全场人的目光:视频以一滴水不断变幻的视角把观众带去五光十色的香港,配以全人工智能生成的澎湃合唱,不由得让人深感“机器共生、共存、共同进步的时代已经拉开了序幕”。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杜江峰认为,量子科学是二十一世纪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近年来各国陆续出台的关于量子科学的政策,体现了全世界对这一学科及其应用的重视。在报告中,杜江峰分享了量子科学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应用进展,以及近些年我国在量子计算、量子机密测量方向一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前沿研究成果。
杜江峰举例,以前临床医疗中都是用光学成像手段来进行癌症诊断,光学成像容易受到光学背景强、信号不稳定、定量不准确和不同光学方法不能共用等问题的影响,进而影响组织病理检测的精准性。而如今基于金刚石量子传感器的微观磁共振成像技术,实现了微米分辨率的肿瘤组织磁成像,并用于肺癌等的检测,该技术入选了2015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如今几乎人人都离不开互联网,有人试着提出‘把互联网搬到天上去是什么样子?’,于是,就产生了‘空间互联网’的概念。”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空间主动光电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建宇就“空间互联网和商业航天”带来了自己的观点。他表示,空间互联网作为一种创新技术,就像当年手机冲击固话市场一样,若干年后很可能会成为互联网的半壁江山。
针对空间互联网发展,2021年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正式成立,意味着我国在空间互联网领域也具有自主的核心技术和应有的份额。“空间互联网会改变互联网和航天工业产业的环境,我们必须做好准备。”在王建宇看来,空间通信(空间互联网)是商业航天的重要切入点,也将成为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面互联网的补充到不可或缺的系统。
加强基础研究,服务国计民生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当前世界进入大科学时代,要解决的科学问题高度复杂,研究活动规模大,涉及学科范围广,基础研究的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校长龚旗煌说,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水平大学要努力做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把创新核心要素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我国基础研究由大到强,为抢占科技前沿高地提供源头活水,“我们要明确一体化推进的着力点,有的放矢、久久为功。”
龚旗煌说,基础研究投入大、周期长,具有较高的不稳定性。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针对这些特点,要健全科技评价激励、成果应用转化、科技人员薪酬等制度,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基础研究创新基地、优势团队和重点方向。在首轮双一流建设中,北大把62%的中央专项经费投向了基础学科,筑牢“四梁八柱”,同时建立全过程全要素的人才工作体系,一方面鼓励兴趣驱动的自由探索,充分激发个体创新能力,另一方面组建不同类型的科研大团队,各类资源向高水平团队倾斜,“我们要建立科学发展规律相匹配的投入机制和评价机制,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
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往往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目前北大正重点布局前沿交叉学科领域,建设跨学科研究机构,积极推动科研大平台建设。同时,聚焦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全方位推进开放办学。龚旗煌介绍,目前北大与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教育资源流动,有助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同向聚力。” 其中,江苏是北大布局异地机构最多的省份,“我们共建了北京大学华东生命科学产研院、北京大学苏南分子工程研究院、北京大学分子医学转化研究院等7家异地科研机构,促进了创新链与地方产业链深度融合。”
“用人工智能可以做药物吗?”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潘毅发问,新药研发整个流程一般需要耗时十年,耗资十亿美金,体外测试和动物测试阶段耗时长、耗资大,和基础研究一样要稳坐“冷板凳”。而通过细胞数字孪生平台,使科学家能够在计算机上快速评估细胞对候选药物的反应。也就意味着,随着人工智能逐渐应用于药物发现的靶点挖掘、虚拟筛选、化合物设计与合成等各个方面,这一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潘毅比喻,药物和靶点就好比是锁和钥匙的关系,生物学家已经发现了哪些靶点是能治疗癌症的,如何找到对应的钥匙就更为关键,钥匙和锁的对应性越强,有效性就越高。人工智能可以预测化合物与靶点蛋白的结合自由能,当结合自由能绝对值越大,说明越有药效。这也就提示着人工智能的高效应用,可以极大提高钥匙和锁的匹配度。
在潘毅看来,这将是一场新的革命,江苏是生物医药大省,对生物医药投资巨大。“也许现在百姓还觉得新药十分昂贵,但我们期待随着人工智能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大范围应用,让新药研发的成本大大降低,老百姓能用上价格低、效果好的药物。”
推进产业落地,加速“落子布局”
江苏发展大会作为江苏省委省政府举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海内外“江苏人”的盛会,目的是构建与海内外江苏知名人士的联系交流平台,吸引更多产业和项目落地。发言嘉宾纷纷表示,期待研究领域能在江苏落地生根。
后5G时代,无线技术的研发应用备受关注。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先进微波和太空电子研究中心主任吴柯说,“只要涉及数据的连接、收集、储存、处理,每一个环节都有无线技术的痕迹。现在迅猛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离不开数据采集,而数据采集问题就与无线感知技术有关。”吴柯说,与第一代到第五代的无线技术不同,第六代无线技术已经跳出了传统通信范畴,是融合了通信和感知的技术,拥有更深度、更广泛的感知能力,无线技术将带来无限未来。
6G是全频段的使用场景,为未来通信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目前仍有多种关键技术待突破,比如现在被广泛认为是6G关键技术的太赫兹的发展受到电子学和光子学两大方向的制约,其中对新材料、新的集成构架等方面的探索是当前业界讨论的热点,也蕴含着很多挑战和机会。
吴柯表示,江苏有不少高校涉足无线技术领域,还拥有国家实验室序列紫金山实验室。近些年,江苏在无线技术的研发应用上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他也希望未来与工业界有更多合作的机会,“在技术研发上学术界已经进行了多年的努力,我也和江苏高校很多老师保持了密切的交流互动。”
“我是无锡人,回到家乡作报告非常激动,甚至有点紧张。”杜江峰特别提到,此前自己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做研究时,很多仪器的生产是在无锡完成的,家乡制造业的成绩让他骄傲。
郭毅可已经是第二次来参加发展大会,暌违四年再次来到江苏,他深感江苏正面临一个伟大的发展时刻。郭毅可和江苏的合作也在稳步推进中,他将在利用人工智能数据技术促进可持续发展上不断发力,尤其是利用人工智能做“双碳”评估。作为大学校长,他也希望能促使香港科技大学和江苏的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做全方位的合作,“共引、共育、共享”更多有科技创新实力的人才。
“颗粒研究是我一生的追求。”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蒙纳士大学杰出教授余艾冰解释,70%左右的工业成品和中间产品都是以颗粒形态存在的。目前,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和东南大学已经携手共建了5个研究中心,大多数与颗粒科学有关。近年来,颗粒科学的“种子”在江苏生根发芽、不断长大,目前已有两所位于江苏的产学研新型研发机构“开花结果”,如工业过程模拟与优化研究所已经进行了高炉炼铁、选煤工艺流程、医药干粉吸入技术、薄膜精细喷涂设备等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为江苏产业转型升级加入“催化剂”。“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典型科学成果,开发了许多流程工业应用软件,目前我们要做的是让相关研究机构在江苏获得更长远的发展,在工业上解决更多问题。”
“本次嘉宾层次高,论坛规模大,论坛内容丰富。”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徐光辉表示,紫金山科技论坛成功举办,得益于江苏坚实的创新工作基础和良好的创新环境氛围,得益于社会各界和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江苏科技创新取得了历史性成就。2022年,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达37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将首次突破3%,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全省研发人员超108万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0.4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保持全国省份第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8.5%。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