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雨江南、汉风淮海,大江东去、运河北流……歌曲《梦里江苏》唱出江苏独有的旖旎风光,勾画出海内外“江苏人”对家乡的共同回忆。
5月20日下午,700多位嘉宾和参会人员相聚第三届江苏发展大会主题论坛之一的三春晖“我苏”讲坛,多位在各自领域卓有建树的海内外“江苏人”在感怀故土的同时各抒己见,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贡献智慧。
心怀桑梓,还家万里圆梦
当“游子”齐聚一堂,总有诉不尽的家国情。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香港友好协进会会长、香港江苏社团总会创会会长唐英年将家族跨越百年的家国情怀娓娓道来,言语中满是骄傲。1921年,祖父唐君远割舍学业回到家乡无锡创办实业,抗战时为保护企业不受日寇吞并不惜厂房被炸,解放后积极参与经济体制改革。父亲唐翔千在香港创业,从纺织业、成衣业,再到电子工业,与同业铸就香港工业发展基础,并积极推动香港与内地经济合作。感恩家国、勇于担当始终是唐氏家族秉承的传统。
虽自嘲一口“港普”不算“乡音”,但唐英年对家乡的牵挂一如父辈。“老家严家桥的大米煮出的米饭香喷喷,配上无锡大闸蟹拆出的蟹粉和镇江香醋,别有一番风味。”说起江苏近年来的发展,唐英年更是如数家珍。以全国1%的土地、6%的人口创造出超过10%的GDP,13个设区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发展与民生指数列全国省域之首……“江苏累计使用外资中的50%来自港资,苏港强强联合有着很好的基础。”唐英年建议江苏充分利用香港优质金融、加快高新科技产业创投,并深入开展文化教育联动、全面提升两地人才质量。“苏港协进优势互补,定能创出新的辉煌!”
因为热爱,所以乡愁满怀,与家乡“双向奔赴”。谈起十多年来回国投资创业的心路历程,津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贡毅感慨:“是江苏各级政府一直以来的关心帮助及政策支持,才使我有今天的成就。”
1988年,怀着成为一名经济学者的理想,贡毅离开家乡常州赴美留学。2005年,带着在多家跨国企业担任高管的丰富经验和对国际产业发展的观察,贡毅回到家乡创业。凭借着对国际市场的精准把握,公司销售很快跃上亿元台阶。为助力家乡营造更加优良的营商环境,2007年,贡毅在常州武进国家高新区建设起津通国际工业园,开创以现代服务业带动先进制造业的“双轮驱动”科技工业园发展模式。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园区集聚了一批国内外优质现代服务业专业机构外,和一支国际化运营团队,引进200余家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国内外制造企业和留学海归创业企业入驻,有力推动常州产业转型升级。
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贡毅建议:在重点领域整合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成果孵化、人才培养、科技金融等创新全链条资源要素,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关注华人外资企业及海归企业在江苏对外开放中的独特作用,制定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真正激发他们来江苏投资发展的新动力。
青春有责,奋进续写辉煌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海内外“江苏人”中的青年一代以及深受父辈影响的“苏二代”,正担负起时代的担当,用火热的青春书写精彩的人生,为江苏的高质量发展注入蓬勃动力。
新加坡金鹰集团上世纪90年代初进入中国投资,第一站就选择了江苏。金鹰中国董事长陈昱廷出生于印尼华侨家庭,虽从小在国外长大,但每年暑假都会来江苏学汉语。陈昱廷感叹:“江苏也是我的家。”目前,新加坡金鹰集团在江苏各地累计完成投资超过300亿元,陈昱廷也从父辈那里接过了爱国的旗帜,带领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发挥华侨华商优势,搭建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今后我们将继续主动融入江苏、投资江苏,通过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为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发展贡献力量!”
从长江之滨到香江之畔,南京青年陈浩已在香港奋斗了12年。作为香港澳门南京青年联合会会长,陈浩一直致力于推动苏港青年之间的沟通交流。他积极搭建合作共享平台,向香港青年推介江苏文化和金陵文化,推介中国高质量发展成果和机会,增强香港青年对国情国策的理解认识。“江苏为香港青年施展才华,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陈浩呼吁苏港青年进一步携手共进,着力创造新的业绩,“我自己也将继续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为推进两地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中国校友会秘书长吕游在一次公务对接中,与以色列结下不解之缘,从此成为推动江苏和以色列创新、教育、文化等领域交流合作的重要力量之一。2015年8月从特拉维夫大学毕业后,吕游在以色列创业成立洼地创投有限公司,服务中国企业家赴以色列投资考察。目前,吕游担任苏州市级海外创新中心——洼地科技以色列创新中心负责人。中心通过孵化海外科技项目、转化海外科技成果、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在人才培养与交流、技术研发与合作、资本服务对接、国际市场开拓等方面为江苏合以色列创新合作提供支撑。他表示,未来将进一步促进江苏与以色列的合作交流,积极构建国际化协同创新网络,为江苏创新发展集聚更多资源。
发展日新月异,青春一脉相承。幼年离开祖国随家人定居澳洲、现在南京大学经济学系攻读博士的杨梅无论走多远都割舍不下对故乡的依恋。在学习之余,她积极参与各类与海外侨胞相关的社会活动,在婉转悠扬的地方小调里沉醉,在古老沧桑的城墙古迹上咏叹,品味色香味全的舌尖美食,感受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认真了解中华文化,用心感应江苏发展活力。“我要把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江苏图景介绍给海外的朋友,做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桥梁。”
凝心聚力,共谋发展新章
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见证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也牵动着游子内心对家乡的惦念。讲坛上,多位嘉宾发挥专业所长,为家乡谋发展、献良策。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教育是关键。在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发展趋势下,江苏应该如何抓住潮流,提升教育水平和质量?德国科学院院士、慕尼黑工业大学教授孟立秋认为,全球教育已从师道尊严的1.0阶段发展进入以学生为中心的4.0阶段,教学不再受时空的局限,数字化、人工智能技术将分担教师的一部分职责。孟立秋建议,江苏教育工作者应因势而动、乘势而上,主动探寻数字化时代教育变革创新之路。对此,江苏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江苏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并启动实施江苏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江苏卓越工程师专项计划,以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助力江苏高质量发展。
天更蓝、水更清,是众多嘉宾回到家乡后的共同感受。在北欧生活工作30多年,挪威科学与文学院院士、挪威工程院院士、挪威奥斯陆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许崇育始终与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保持合作。谈起“水韵江苏”,最令许崇育骄傲的,是家乡徐州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巨大转变。许崇育表示,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并非不可兼顾,并指出,在生态治理中必须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他建议江苏强化环境科技创新,大力提升环保科技创新能力,强化成果转化,同时增强全民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为“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江苏提供关键保障。
艺术是人类共通的语言。江苏的优秀文艺成果如何走出去,受到世界人民喜爱?日本京剧院院长吴汝俊身体力行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出生南京一个梨园世家,吴汝俊旅日多年,创排了多部受到海外观众青睐的原创新京剧大戏。源源不断的艺术灵感从何而来?吴汝俊说,是故乡。“在这个江雨霏霏、六朝如梦的圣地,随便捧起一把沙土、舀起一瓢清水,都有数不清的故事与讲不完的亲情。”
以文化人,润物无声。吴汝俊建议在常态化、持续性宣传方面谋篇布局,为传统文化的表演提供精美舞台,为艺术创作创新提供宽松、包容、开放开明的平台和精细服务,为文艺作品提供更加广阔多元化的展台,共同促进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