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淮安区不断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以少数民族助学、助困、助残、助老、助企等“五项关爱”行动为抓手,紧盯少数民族贫困人群,做到“高看一眼,关注三分”,努力整合项目资金、放大投入效应,创新工作模式,积极开展少数民族系列关爱活动,奏响民族团结进步交响曲。
一是因地制宜,制定精准实施方案。结合《淮安区少数民族精准扶贫五年规划实施方案》,不断探索研究少数民族扶持新举措,针对存在少数民族散杂居的镇(街道)、村居,在少数民族扶贫上,坚持定点、定向的原则,按照“一户一策”的思路,逐户制定减贫人口到户计划,使少数民族人口充分享受优惠政策,在解决子女上学、就医、就业等问题上,及时召集民政、教育、卫生、科技、税务等部门和镇(街道)研究措施,落实政策,做到全覆盖。
二是突出重点,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召开座谈会,集思广益,明确工作总体思路:即流动人口抓服务,集聚村居抓创建,散居人口抓关爱,民族宣传抓“七进”。以河下社区为窗口,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帮助河下清真寺实施维修改造,政府累计投入维修资金200余万元。另外,积极与住建、房改、民政等部门沟通联系,协调资金近10万元,帮助13户少数民族贫困户实施了危房改造。激发非公经济人士与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开展结对帮扶,有21名非公经济人士与他们结成帮扶对子,累计投入帮扶资金40多万元。另外,发挥统战机关工作人员的优势,12人与他们结成帮扶联系人,通过资金扶持、项目扶持、技能扶持、就业扶持等多种形式帮助他们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三是夯实基础,致力增强造血功能。建立健全基础台账资料,实现少数民族贫困人口的动态化管理,面对已经或少数尚未脱困的少数民族家庭萌动的致富企望,进一步拓宽扶贫工作思路,充实扶贫内涵,实施多管齐下,为他们搭建就业、创业的舞台,鼓舞创业经营的热情,激发生活斗志,努力帮助少数民族贫困户实现由输血向造血功能的转变。将“五项关爱”行动纳入“民族宗教工作责任状”中,明确规定各镇(街道)全年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每项不少于2户(个)。同时,积极开展少数民族发展项目申报工作,主动为少数民族群众谋福祉,巩固提高少数民族扶贫开发成果。另外,通过清真食品的补贴扶持,增强少数民族个体经营的底气等,通过打组合拳,有力地增强了脱贫助困功效。
四是多措并举,拓宽关爱方式渠道。在关爱帮扶过程中,综合运用产业、就业、金融、健康、教育、生态、旅游等关爱措施,坚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分类施策,努力做到精准帮扶到户到人。在小额信贷扶持中,与银行对接,力求使少数民族困难户实现应贷尽贷。2019年,共发放小额信贷60多万元,扶持23户少数民族户发展生产,覆盖面为11.41%。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点式培训,增强少数民族贫困群众的就业创业能力,共开展针对性培训2期,培训少数民族贫困户45户,培训人员63人次,其中95%以上的劳动力实现了就业创业。在实施普遍性扶贫措施的基础上,对少数民族贫困户予以政策倾斜照顾。在教育扶贫方面,对少数民族家庭学生,实施优惠政策,区、镇两级分别给予学生每年不低于800元∕人的补贴,对初、高中少数民族学生除享受国家规定的优惠政策外,“栋梁工程·光彩助学”活动,向11名少数民族在校学生一次性发放奖(助)学金每人2000元助学款,此外,少数民族学生还可叠加享受其他相关助学政策。2020年,将全面启动以“我在淮安有个家”为主题的结对新疆班少数民族学生活动,为广大在淮就读的新疆班少数民族学生提供精神关爱、学习关注和生活关心,促进民族交流交融共同发展。
(淮安区委统战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