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阜名绅杨芷江

2019年11月14日 13:39:36 | 来源:挚友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著名抗日爱国民主人士杨芷江祖籍江苏溧水县,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出生于现在滨海县滨海港经济区杨庄村。

  杨芷江幼年就读私塾,后考进淮安府中学堂,毕业后就读两江师范及江南高等学堂,后又进安徽公立法政学堂法律科学习,民国三年(1914年)毕业后,曾先后任塞北关监督,河南督理靳云鹗的秘书长,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巡阅使驻北京办事处处长,内蒙古托克托县禁烟局局长,青岛盐务运转公署副使,安徽省区长训练所秘书等职。在官场宦游近20年,后因政局动荡、政府腐败,于1933年回归故里,乐守田园,研讨耕稼。从此,一改官气,喜与乡民交往。每天黎明即起,背起粪兜拾粪,拾到粪后,不问哪家,见粪坑就倒,如此若干年,从不间断。他同周围百姓和睦相处,断事公正,方圆数十里,村民之间凡遇纷争而不得停息,都登门请他仲裁。对纷争双方,他总以好言相劝,公正评断,不偏不倚,让两者口服心服。


1943年冬,黄克诚与盐阜区民主人士合影。右起:杨芷江、庞友兰、张仲惠、黄克诚、刘彬等

  1941年1月初,抗日民主政府阜宁县县长宋乃德慕名拜会杨芷江,两人一见如故,把酒畅谈。宋乃德问他如何取信于民,促使军民团结一心抗击日寇?杨芷江心情激动,慷慨陈辞,提出三条建议:一、发还民枪,以安民心;二、兴筑海堤,以定民居;三、创办盐场,以抒民困。宋乃德对杨芷江的三点建议领首采纳,不长时间,全部兑现。所收民枪如数发还,组织民众抗日和保卫家乡;以发行公债方式,实行以工代赈,动员民工万余人,不顾土匪破坏,历时77天,筑成长46公里、高3米的捍海长堤。杨芷江赞誉地把这道捍卫沿海百姓生命的大堤称做“宋公堤”,并亲自作文,立碑为记。同时在杨芷江的带动下,好多地主献出卤池与卤地,兴办盐场。海堤筑成,使沿海百姓的生产生活有了保障;盐场投产既使很多失业的灶户和闲散农户得以就业,增加了收人,也使政府增加了税收;大量海盐运往内地换回粮食布匹,有力地支援了解放区建设,为盐阜根据地战胜日伪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皖南事变”后,刘少奇、陈毅奉命在盐城重建军部。军部建立后,他们邀请盐阜区有名望的士绅到盐城召开座谈会,共商大计,杨芷江也应邀出席。从此,他结识了刘少奇、陈毅、黄克诚等新四军领导人。

  1941年2月,阜宁县第一届参议会召开,他被选为副参议长;1942年,被选为阜东县副参议长;同年10月,又被选为盐阜区参议会行政委员会委员。

  杨芷江擅长诗文,而陈毅又是军中儒将,相识不久两人即成诗友,时常以诗词相酬答。1942年10月,盐阜区参议会开会期间,陈毅多次邀请他商谈成立湖海艺文社。陈毅亲作“开征引”,杨芷江起草了艺文社成立“缘起”。

  1941年至1942年,日伪军在大“扫荡”期间,南北合击解放区,实行“三光”政策,形势十分残酷。为了确保安全,好多不便随军的中共党、政、军女同志和从敌占区来的高级知识分子,被安排到杨芷江家“打埋伏”。杨芷江总以贵宾相待,严守秘密,千方百计保护他们的安全。先后住过他家的有:文学家车载父女、音乐家贺绿汀、画家鲁莽、黄克诚夫人唐棣华、盐阜行政公署副主任贺希明夫人李德观等人。宋乃德夫人陈宜芳还在他家生了孩子,因杨庄靠近海边,所以孩子取名叫宋海生。爱国“七君子”之一的著名社会活动家邹韬奋来盐阜区考察,不料耳病发作,又值日伪军发动大规模“扫荡”,在这危急情况下,黄克诚派人用轿子将他抬到杨芷江家隐蔽。

  1942年底,日伪对盐阜区的“扫荡”在即,新四军的一些机关和干部向海边转移,有一批重要的军用物资掩埋在射阳河南藕耕堂的草滩里。黄克诚派人送信给杨芷江,请他设法加以保护。杨芷江以自己个人的威望和影响,写信给伪军头目顾景班,要他应具有中国人的良心,并要考虑后果,威压他对这些物资“让门”。在杨芷江努力下,这批军用物资才得以完好保存。

  1943年春,日寇举行大“扫荡”,13000多名日伪军穷凶极恶地扑向盐阜区。几天时间,大小集镇几乎全部被占领。当时新四军三师后勤部有6麻袋抗币(盐阜区货币),两大木箱银元及金条,以及20多块印制抗币的底版运至杨庄埋藏,杨芷江亲自动手,帮助妥善地埋藏好。伪军头目徐继太事先知道邹韬奋等多名革命同志埋伏在杨家,亲率伪军上门逼问杨芷江的妻子马夫人:“几位客人哪里去了?”杨芷江不避风险,主动站出来,严正地向徐继太指出:“你要留点后路,不要一心当汉奸!为小鬼子卖命,绝没有好下场!”并提出三点要求:一、三师有些朋友在这里,必须保证安全;二、方园十里内不得抢掠;三、不要伤害抗日民兵和百姓。如不同意,随徐处置,死而无悔。徐继太慑于杨芷江的声望和无私无畏的气势,全部答应。新四军和盐阜银行送来托杨芷江保存的物资完好无损。

  1947年下半年,盐阜区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开始新方针运动,部分开明士绅与恶霸地主一同被列为打击对象,杨芷江也未能幸免。陈毅听到这一消息,立即派人送他亲笔信前往制止,不料信还未送到,杨芷江在斗争会上已不幸罹难,时年57岁。1948年8月,中共阜东县委、阜东县政府为杨芷江平反,恢复名誉。

  杨芷江毕生喜爱读书,最爱读的是《史记》、《资治通鉴》,被他长期放置案头,随手翻阅。他的诗文遺词严谨,文笔流畅,颇受苏北文化界推崇。当时阜东县海堤上树立的宋公纪功碑及阜宁县芦浦乡新四军盐阜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碑文都是他亲手所撰。他著有6册《晚成轩诗文集》,均用毛笔正楷抄写,由庞友兰作序,汪继光封面题签。

  • layer 置顶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