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旦先生琐事几则

2017年08月02日 15:56:07 | 来源:民盟南京市委科技经济工作委员会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民盟南京市委科技经济工作委员会顾武英

  潘光旦(1899813日—1967610日),生于江苏省宝山县罗店镇(今属上海市)。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民族学家,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另外三位是叶企孙、陈寅恪、梅贻琦)。曾先后兼任清华大学及西南联大教务长、社会系主任以及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馆长等职,毕生致力于爱国民主事业,倡导民主自由思想,于194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历任民盟第一、二届中央常委,第三届中央委员。建国后,曾先后担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 政务院文化委员会名词统一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二、三、四届委员。

  本文从潘先生的一些琐事述起,展示先生光辉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成绩优异的好学生

  潘光旦先生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学习成绩十分优秀,为“全级之冠”。梁启超在看了他的论文后对潘先生非常欣赏,认为有些研究做得很深入细致,用这种方法做学问,没有不成功的,夸奖他说,凭潘光旦的“头脑之莹澈”,可以做科学家,凭潘光旦的“情绪之深刻”,可以做文学家,并勉励他把兴趣爱好集中到一点上,不要像他自己那样泛滥却没有收获。由于潘光旦在校期间一条腿被截肢,卧病时间太长而旷课很多,所以他认为自己不可能被公派出国了,清华却对这个平时成绩非常优异的学生网开一面,特许他留校补习一年,然后赴美留学。刚开始在美国达茂大学插班进入三年级,当时清华留美学生一般都只插入二年级,能够插入三年级已经很了不起了。潘光旦勤奋苦读、自强不息,当时他的学校离宿舍很远,每天要往返好几次,必须要坐电车,他就拿着两条拐杖跃登电车,别人都替他担心,他却处之泰然。就这样,在三年级读过一个学期后,潘先生收到学校教务长的信说“对不起,你该读四年级”。

  包车上专心读书的先生

  潘光旦先生1926年从美国学成回国,直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先在上海的8个大学进行或长或短的教学、研究工作,同时参与了不少报刊编辑活动,如参与编辑《时事新报》“学灯”副刊、英文《中国评论周报》、《新月》,主编《优生》月刊、《华年》周刊等。那时他兼职比较多,收入也颇为丰厚。由于他一条腿被截肢,身有残疾行动不方便,所以他出门就不坐电车,专门买了一辆包车并雇人给他拉车。认识他的朋友经常看到他坐在包车上,两条特制的拐杖放在车座的两旁,戴着一副半新不旧的近视眼镜,双手捧着几寸厚的大书,在热闹喧哗的街上目不暇顾,拼命认真地读书。试想在热闹的大上海街头,这种情况被别人看到了,一定会对他引起极大的注意,并对他指指点点、评头论足,可是他却对别人的注意完全不放在心上。争分夺秒用心之专由此可见一斑。

   幽默乐观的“独脚仙”

  有一段时间里,到他家来拜访的客人实在太多,他不能安心工作,于是潘先生就悄悄地溜出家门,到外面公寓租一间环境安静的房间,和外界断绝一切联系,专门用来写稿子或者做一些翻译工作,这样他就能在一天工作10个多小时的努力下写出一万多字的长稿。他这样的工作效率能够持续四五天,然后休息一两天,再继续写作,就这样,不出两个星期,他就能交出十万多字的稿本,可以说那个时期他赶稿的速度是十分惊人的。朋友们都以为他精力过人,就都来问他是如何做到保持这样充沛体力的,他就幽默地回答大家,“这就好比一户人家,开支节省的,经济上必然充足。我身上比别人少了一条腿,在血液的供给上可以省却很多消耗,所以我的精力就特别充足。”一般人都会对自己的身体缺陷避讳不谈,潘先生却毫不介意,拿自己的短腿开玩笑。其器量胸襟可谓十分豁达。

   高风亮节无怨无悔的士子

  1957年整风运动时,潘光旦先生因为提出所谓“土家自治区”的建议被撤销中央民盟常委。1966年又被划为反动权威,受到了一些不公正的待遇,被强迫劳动,甚至遭到殴打。奉命拔草时,因为只有一条腿,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蹲在地上,因此他想申请工作时自己带一个小板凳,然而这样的要求都没有被批准。他就只能坐在潮湿的地面上,拔完草后爬到前面去继续拔,就这样从早到晚得不到休息。晚上只能睡在厨房外的一间小储藏室里。几个月下来,他就患上了膀胱炎和前列腺炎,由于是反动权威,他得不到医疗救治。然而他却没有觉得冤。他毕生的师友费孝通后来说,潘先生是死在他怀里的,他确实没有抱怨,没有感到冤,他看得很透,懂得这是历史的必然。潘先生虽然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却没有怪毛泽东。他觉得“文化大革命”搞到那个地步不是毛泽东的意思。他推己及人,想想假定自己做毛泽东会是什么样的做法,那根本不会是这个做法。他觉得毛泽东有很多苦衷没法子讲出来,也控制不住,最后演变成一场大的灾难,因此不应该怪他。这一点真的很了不起,人格不是一般的高。

         

  • layer 置顶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