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阜宁县委统战部 陈 梁 蔡立荣
2015年是中国人民全民族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弘扬新四军的铁军精神、盐阜人民的抗战精神,缅怀在盐阜区抗日阵亡的将士时,我们也不会忘记在抗日战争时期,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统战部门团结的一批爱国民主人士和地方士绅,他们在抗战中发挥了别人无法替代的作用。
何冰生(1894.4—1974.2),阜宁县阜城镇人。其祖父系清朝举人,父亲和三位伯叔均为秀才。何先生曾任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文书科科员,北京图书馆馆员。北洋军阀混战时,返归故里,创办地方小报,任《阜宁日报》《阜宁时报》副社长,并自办《黄浦公报》《湖海商报》,揭露社会黑暗和豪绅们的丑行,深得群众敬仰,和邑人庞友兰(清末举人,候补内阁中书。1940年10月后被选为阜东县参议会参议长、盐阜区参议会副参议长。1942年11月与陈毅、李一氓、杨芷江共同发起成立湖海艺文社)、杨芷江(1940年10月后被选为阜宁县、阜东县参议会副参议长)有不同寻常的交往。
何先生为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思想进步,愿意帮助共产党人。1928-1930年,阜城北门外中共窑工党支部书记胡长清,帮助中共阜宁县委筹集活动经费,经常向杨画匠借高利贷。1933年10月起,阜宁县委地下党组织屡遭破坏,杨债主屡次向胡长清索还债款未果,还通过警察催逼,地下党外围组织请何冰生先生出面斡旋,杨债主才主动取消债款,保证永不索取。
1937年10月,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的上海救亡歌咏协会宣传团第二队,在上海学生陈飞、冯国柱(1940年10月起任中共盐阜地委组织部长,民运部长,中共盐城县、建阳县、阜宁县县委书记和县总队政委)等一批地下党员的率领下奔赴延安,经南通、如皋等地,联络该地的进步青年许家屯(如皋人,1938年4月入党,建国后任江苏省委第一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俞铭璜(如皋人,解放后任江苏省委宣传部长,华东局宣传部副部长)、唐小石(建湖县草堰口人,历任盐城县一区、盐东县五区区长,阜宁县县长,中共射阳县委副书记、书记)等人,沿途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11月到阜宁,何冰生及杨芷江、庞友兰等热情接待,何先生组织阜城工商学界及市民,热烈欢迎,并竭力协助冯国柱等一行组织演出和宣传活动:召开座谈会、演讲会、文艺宣传会,高唱《东北流亡曲》《大刀进行曲》《打回老家去》等革命歌曲;在阜城大操场组织有万人参加的演讲会,激发了阜宁各界人民抗日爱国热情和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宣传团离开阜宁时,何先生动员其友人汪兆瑞等抹下手上金戒指相赠,解决冯、俞、陈等路费。在《湖海商报》报社里工作的进步青年陈问天,在何先生的影响下也主动跟随冯国柱、俞铭璜等人的宣传团北上延安。
1938年4月,日军华中派遣军101师团伊东正喜中将101旅团佐藤正三郎率5个步兵大队,一个野炮大队共3000余人,从南通天生港登陆,沿通榆路北犯,妄图和徐州南下的日军汇合。先后攻克东台、盐城、上冈、草堰、沟墩,月底阜城沦陷。何先生浪迹于阜宁县东北乡的獐沟、八大家、五汛港、团洼等地,保持民族气节,不愿在敌伪的淫威下苟且偷生。
1940年10月,司令员兼政委黄克诚率八路军五纵队解放阜宁全境,何先生积极拥护抗日民主政府,与盐阜区和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领导宋乃德、曹荻秋、冯国柱、汪星、刘丹等人交往甚密。何先生拥护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拥护抗日民主政府的方针政策,为抗日救国献计献策,向知识界宣传我党抗日民主政府主张。利用他在阜城文化知识界的影响,帮助我党团结了阜城的一大批商人和知识分子,动员他们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支持根据地的经济文化建设。
1941年2月,阜宁县首届参议会在硕集召开,决定修筑海堤(史称“宋公堤”),该堤竣工后,众议建立“宋公堤碑”。何冰生先生献其所长,工笔书丹,终使由阜宁地方知名人士杨芷江撰文,顾汝磥篆额,汪周(即汪继光)刻石的丰碑——“宋公堤碑”巍然竖于大堤之上。
是年,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刘少奇在汪朱集召开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工作会议,先生以老报人身份出席,会后与新四军代军长陈毅诗词唱和甚乐。陈代军长住处,曾悬挂一立轴,系汪周赠诗,何冰生先生手书。
1942年8月底,《大公报》著名记者范长江抵达阜宁县陈集停翅港,不日,《新华报》与《盐阜报》报社联袂举行“报人座谈会”。何先生在座谈会上得晤范长江先生时,即兴赋诗二首以表欢迎,“天界英才大任权,提高民主笔传官。蜀西当局谁知己,苏北主人独重贤。绕道登山险不惮,同情抗日志弥坚。君家滨海堤犹在,相遇聚谈活往年。” “海内争呼名记者,传家己任衍贻谋。发聋振聩言殊切,救弊补偏意不犹。耳目一新闻见广,俗风四境易移周。识荆聚会方嫌晚,何幸南针到此留。”其诗发表于1942年10月11日《盐阜报》,一展何冰生先生的敏慧才思和向心革命的激情。
1953年,何先生受聘为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历任政协阜宁县第一、二届委员、政协第三届常委。1954年7月,被选为阜宁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积极参政议政。
1959年,阜宁县党政军民兴建阜宁烈士陵园,何先生沐手恭书阜宁烈士纪念碑碑铭,嵌于碑身之北侧。
何先生12岁随伯父学习书法,融合古今名家笔法,独创一格,晚年作品尤为珍贵,1974年2月,何先生逝世后,其书法作品为人竞相收藏。今写此文,深表追思之情。